触摸经典 感悟笔法

——由撰写《智永草书千字文》(笔法临析)浅论草书笔法

文/刘品成

什么是笔法,笔法的功能和任务是什么,它在书法艺术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笔者在进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名家工作室洪亮书画篆刻高研班之前,对这一问题可以说是若明若暗、不甚了了。一年高研班的研修,洪亮老师的导引,我们走进书法经典,亲近瀚海碑帖,临摹解析用笔,仿佛给了我们一把打开书法之门的金钥匙——笔法。走近笔法天地,探寻笔法原理,我们发现在这看似简单的运笔之中,蕴含着如此丰富、变化多样、充满哲理意味的方法技术技巧。在评价一幅作品时有人说法度谨严,其实主要是指笔法的严谨到位,也就是入古法、有古意。在书法艺术评价体系中,笔法占有极其特殊的席位,不可替代;欣赏或衡量书法作品,笔法是剪不断、绕不开,真可谓“笔法不牢,地动山摇”。由此,我们可以这样来认识,笔法指书法的运笔方法,也称用笔。我们知道,书法的基本特征产生或决定于线条的质感,而线条的质感又产生或决定于特定的用笔方法。笔法关系到线条的外廓、力度、速度,它是控制线条质感的,是书法技巧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笔法其内在固有的法度和规定性,要求笔划必须符合质感的要求,一旦违背这个要求,就成为虚浮之笔,成为病笔。徐渭曾云:质感的线条或笔法在书法艺术中具有特殊与基础的地位,既是结字的基本要素,又构成书法艺术欣赏或评价的独立对象和内容。这就产生了书法评价或欣赏的最基本的艺术标准,即笔法要正确,不能有笔病,这是书法及格不及格的门槛。古人说,用笔千古不易。笔法作为书法艺术的基础环节和核心要素,一直是历代书家孜孜以求、不断探究的重要问题。

1智永草书千字文

什么是草书笔法,其有哪些基本特征?通过撰写《经典碑帖笔法临析大全·智永草书千字文》,经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对草书用笔的规律、规则和法度,认识进一步深化。解析《智永草书千字文》的用笔,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稳重果断、丰满秀润、连带自如,圆劲流畅而又不失规范,笔法精熟、不激不厉、落落大方,飘逸之中古意犹存。该帖用笔求圆,以藏锋圆笔为主,行笔时笔锋运行有提有按,有驻有行,即使在纷繁复杂的钩环盘纡中,也能保持笔划圆浑。特别是调锋换向时驻笔的运锋非常细腻,须用心体会和把握,诸如重顿折笔换向、提行暗驻换向、略驻即行换向、牵丝引带后按笔换向等,富有起伏变化,不露痕迹,运笔十分精微。该帖用笔于圆润的同时,又具有秀劲的特点。其用笔涩而能疾,笔划线条瘦而能腴,疾中有徐,忽疾忽徐,纵横宕逸,极富节奏感,使字得秀润和劲健之美。该帖属今草之作,但从章草嬗变而来的今草,其用笔仍带有一些章草的意味,如该帖一些字的钩法,就带有章草的笔意,显得高古朴拙。该帖笔划线条纵横牵制、钩环盘纡,自然轻松。运笔忽来忽往、忽上忽下、忽驻忽行,笔划忽粗忽细、忽直忽曲、忽重忽轻,尽显空灵和清健。草书笔划连带性强,其用笔风格主要取决于全字的收笔。该帖各字的收笔以敛为主,以放为辅,笔短意长,擒纵得宜,显得蕴藉含蓄、静穆清雅。

2智永草书千字文

智永《草书千字文》笔法有其自身的基本规律。就其点划而言,据不完全统计,该帖中的点划共有800多个,且无一个点重复雷同,这是何等的精妙和神奇!该帖中的点变化丰富,因势而生,尽态极妍,看似很难捉摸,但仔细归纳,还是有规律可循。从点的外观形态角度可以分为圆点和方点、长点和短点两组。点的方圆是书写时起落运动的两种不同变化所形成的。方笔是切毫形成的,或斜切、或直切、或逆切等,给人以锐利、雄建和精神的审美感受。点的长短一般是根据单字的需要而确定的,书写时应把握好长短的度,以及与其他笔划的呼应关系,同时写长点应与短横和短竖有所区别。长点其实就是一般点的延续,短点则是一般的点,而短点在该帖中出现的机率很高。从点在单字中组合方式角度可以分为单点、双点和多点。单点并非孤立存在,它与其他笔划存有呼应关系。单点作为首笔或末笔时,通常用俯势,笔毫入纸后向右下稍顿提起;也有取仰势的情况,起笔与横划类似。此外,不同结构的单字的点,书写时要留意其角度的变化。双点一般是笔势相连、相互顾盼,其可分为上下点和左右点。左右点,有点象写“八”字,大多分布在单字的起首(上部)或收尾(下部),也有少量分布在单字的中部,两笔或遥相呼应、或偃仰相互、或形断意连。多点一般有横向和纵向两种形式。多点并列应注意各点的不同写法、相互间的呼应和点与点之间的顾盼关系,同时也要注意笔势的起伏、提按顿挫的节奏。

3刘品成作品

笔法是最难以掌握的技术,又是最为重要的环节。智永《草书千字文》的笔法如此丰富多彩、变化无穷、气象万千,如何求得该帖用笔之真谛、把握永师笔法之真传?系统、扎实而长期不间断的笔法训练是书法艺术的基本功,临摹则是笔法训练的不二法门。对于临帖笔者一直颇为重视,但反思以往的临帖实践,看上去写得倒是蛮象,细究写的多是笔形,而不是笔法,总觉得既然是临帖,就应该临得象、不走样,尽可能与原帖一模一样。其实,这是临帖的一个误区,看看名家临写经典碑帖的墨迹,我们方知临摹并不简单,临帖之道重在临写笔法,并非照葫芦画瓢,更非复制,而是一种具有探索与发现性质的实践。临帖是为了创作,要准确判定前人笔法的特点,并在分析比较前人笔法特点的基础上自己能够消化运用于实践。如果只临写碑帖的外形,就很难进入创作里面,即使是在进行所谓的创作,仍然是临归临、创归创,形成临帖与创作两张皮。经验告诉我们,笔法是打通连接临帖与创作之间通道的桥梁和纽带,没有捷径,无法投机取巧。

4刘品成著作

深刻认识和把握笔法的本质,建立笔法自信、笔法自觉和笔法担当,非一日之功,更非一蹴而就,必须经历一个由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比如,对智永《草书千字文》中反捺的认识就是如此。开始时翻遍整个帖子只找到两个比较典型的反捺,而有的看似象又非象,一时难以确定,于是就先将其放下。几个月之后,随着对外形和内在笔法的认识逐步加深,回过头来再看反捺,就有种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之感,又从该帖中找出多个反捺,而且很肯定没有任何犹豫。又比如,草书笔法与其他书体笔法是不是一回事,起初是模糊的,通过老师辅导、课堂辨析、同学交流,认识到从本质上讲各书体的笔法是相同的,但不同的书家个体在书写时所强调的重点不一样,呈现出具有个性笔法特点和作品风格。正如笔法的组合单元,正书是一笔一个单元,草书却是多笔组合,二者表现形式有明显差异,如刘熙载《书慨》所云:“正书居静以洽动,草书居动以洽静”,但其内在规律是一样的,不过草书的提按顿挫更丰富,写意性和抒情性更强。

撰写《经典碑帖笔法临析大全·智永草书千字文》一书,是对我学书历程的一次系统清理和再启蒙,是对我以往书写状态的一次颠覆和归零,更让我触摸到经典的优美和崇高,而持久的笔法历练使我们与经典的距离不再遥远。

供稿:洪亮工作室书法高研班,作者:刘品成,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刘品成,1957年8月生,浙江安吉人,海军某部原政治委员。现为洪亮书画艺术馆馆长、洪亮工作室书法高研班第二、三期班长、研究型书法家。作品多次入展全军、海军书法大赛并有获奖,出版著作《经典碑帖笔法临析大全·智永草书千字文》。

5在中国当代研究型书画家”笔法研究“专题学术研讨会上作学术报告

6在中国当代研究型书画家作品汇报展上致词

(编者注:文章原标题为“触摸经典 感悟笔法——《经典碑帖笔法临析大全·智永草书千字文》撰写过程中对于草书笔法之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