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家首先应该是思想家,然后才是技术。思想引领行为,思想决定方向和品味。没有“独立思想”的书画家是很难出头、出彩、出色的,更多的只会出丑、出局。
书法,在某种程度上说要难于绘画,绘画可打底、可修、可改,可用水用色来充实技法,表现上有更多的选择空间。而书法只用线条来表现所有的东西,在有限的空间内,要生发出无限的可能,这叫“戴脚镣的舞蹈”,故而更难。
因为难,所以书法对于人的要求更高。难就更有挑战性和不可预知性,核心部件就是思想性。
每个人从刚开始学习书法的一张白纸开始,到整个纸张被涂满,经历什么、需要多久、结局如何,无时无刻不在受思想的影响。当先入为主成为基调和大方向,十有八九的书法爱好者会走歪,走上歧途。因为在学习之初,我们并不具备辨别黑白优劣的能力,只有接纳、吸收、认可的心理。
好的起点是成功的一半。选帖、技巧、讲解、理论等一股脑而来,常常令我们像初学自行车一样,手忙脚乱,找不着北。这时候,有个好老师、有本好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两者都有思想性的输入,很快就能灌满我们原来的空杯子。喝杯较为干净的“水”,能一生受益。
当然,只有少数人会有这么好运。大多数书法爱好者刚接触书法时,只有零碎的、低劣的技巧和理论,这种东西一旦入侵,会损害“五脏六腑”的。
宋徽宗的書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思想的比重也在增加。你想达到的水准越高,对思想的要求也就越高。每个层次对思想的要求是不一样的,片面地追求技法,片面地抬高技法的重要性,对书法的发展和提高是利大于弊的,此类人当代尤为多见。
好的书法作品是注重精、气、神的,这和修养、学识、认知、道德、心胸等息息相关的,是依托于思想的,是技法所不能抵达和完成的。这并不是在否定技法的作用或位置,旨在说明思想和技法的内外差别、主次之别。
好的作品是有思想性、独特性和包容性的。思想的独立、博大、深邃、兼容在支撑作品的灵魂。努力培养自己的思想体系,合理运用到书法的学习和创作中,独立思考、独立完成、独立创造,这样的书法作品才更有高度、辨识度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