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时代都有自己的书风,它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在书法领域里的反映,是一股时代潮流。唐太宗李世民崇尚王羲之书法,尊王为书圣,遂命宫廷大臣竞相临摹,一时朝野上下,趋之若鹜,二王书风盛行。宋代是我国书法艺术的转型阶段,理学–儒学新学派的产生不但为当时的思想界起了主导作用,而且对人们的艺术观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当时的代表人物苏东坡即提出”佛心即我心”的主张,表现自我,追求超脱的尚意书风得到空前发展,苏、黄、米、蔡当推代表人物。
清代中后期,由于大量书法遗产的出土,考据的盛行,再有理论家包世臣和康有为的大力提倡,书坛冲破了陈陈相因的帖学空气,欲以碑学为突破口开辟了书法创作的新途径,遂出现了赵之谦、张裕钊等一代宗魏大师。这种书法潮流即可谓时代书风,它迥异于其它历史流派,从而产生了许多彪炳千古的艺术大师。这些艺术大师除了具有很深的书法造诣以外,还有很高的思想和全面的艺术修养,而且善于扪触和把握时代脉搏,善于开拓美和创造美。因此,他们的作品能经受住历史的筛选检验,形成了一座座艺术丰碑。
凡事都得有个度,过则犹不及,但是当今流行书风的盛行,却给书坛带来了种种弊端。
进入现代,特别是近二十年来,随着各地书法协会的纷纷成立,国展的陆续举办和名目繁多的大奖赛的亮相,使人应接不暇。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t以书写快捷,宜于表达惰性的行草书自然成为踊跃参展的首选书体,纵观近年来历届全国大展、中青年展,行草作品占绝大部分,而获奖作品更是如此;相反创作周期长、注重功力的真、篆和隶书寥寥无几,几乎成了行草书的一统天下。书展为流行书风起了导向作用。凭心而言。这些大展的举办确实发掘和提携了不少中青年优秀人才。但因此导致的书风的雷同,甚至粗俗作品的大量产生却往往使人隐忧。一般说来,书法人才的成长,须由真书学起,再行书,然后转到行草,有观、临、养、悟、仓IJ的漫长过程。但展览的频繁,使人难以拿出锤炼、探究和增进学养的精力与时间,为了获得评委的青睐,直至获奖,只得做些短、平、快的事,盲目追求奇险怪,以猎奇为时髦,乃至托关系做”书法之外”的事。有的以评委的作品为对象竞相临仿,甚至抄袭,有的文句不通,错字连篇,看不到起码的文学修养。例如,在全国第七届中青年书法展上,有一位获一等奖的作品错漏处竟达到不能卒渎的地步, “可贵”之处恐怕就是能入”流”吧。由全国第七届中青展中引出的”广西现象”中流行的楼兰残纸之类的民间书风,强调展厅效果,形式至上,虽然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同样忽视创作自身的文化内涵和功力锤炼,颠倒了形式和内容的关系,虽一时博得评委的青睐,但终究经不住历史的考验,从而被社会所抛弃。笔墨当随时代,但要以传统为主,不能把传统割裂出去,传统是几千年的积累和沉淀,而以时风为辅,这是书法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如果本末倒置,创作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总之,时下这种流行书风至少有以下几种弊端。
一、背离了书法创作规律,助长了浮躁心理和急功近利的思想,甚至使少数人把书法当成谋求利名的敲门砖。
二、忽视了作者自身从事书法创作所必需的文字、思想修养,使作品难以上升到较高的艺术品位,极难造就真正意义上的书法家。
比起其它艺术门类来,书法作品创作周期相对要短,尤其是行草,这也是国展频频举办,而来稿蜂拥而至的客观原因,然而真正颇具功力的书法创作却是需要丰富的学养做底蕴的。在”板凳未坐十年冷”的今天,有限的学养要表现自己,作品只能显得苍白无力。本来的文化人为主体的创作队伍成了工农商学兵的写字大联盟。染翰数载,甚至一年半载,便可通过种种捷径和金钱关系等手段炒作成为”书坛新秀””著名书法家”。展前的创作培训班的评委辅导,并可使作品免选,其本意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创作指导,而是为流行书风的繁衍推波助澜,这样不出十几年被目前的书风刺激下形成的一种”病态”创作心理。中国书法的未来实令人堪忧。实际上,我们正重蹈日本五、六十年前走过的覆辙,到了下世纪,我们所面临日本书法界同样的苦恼。
欲想消除流行的书风带来的弊端,首先须在举办国展和各类大赛中做一些大胆的改革,如减少次数,打破评委的连任制,改变作品的遴选方式,对获奖者进行必要的考核等。
回顾历史,一幅作品,一种风格,从酝酿、确立及至得到社会的承认都经过相当一段时间,是在社会各阶层的人士中辗转、筛选而成的。试看杨州八怪中的郑板桥、金农,他们的作品当时并未得到权威部门的认可,而是在广泛的社会文化生活中,经过比较、鉴赏和甄选,从而由”野狐禅”登上艺术殿堂的。然而现在,几幅作品,几种风格,仅在相对不变的若干评委中得到青睐,再加上传媒炒作,即加以桂冠,未免太片面了吧,似乎是在用人为的手段制造出应在丰富的社会生活中产生的艺术家。在此,我们不妨看一看电影作品的评奖吧:有金鸡奖、百花奖、华表奖,每届评委都有不同的组成,从而充分调动了各阶层人士对艺术的参与意识,同时考虑到了各种审美层次,审美取向和审美情趣,从而所评作品和演员,真正得到社会各界、专家和同行的认可,因此推出的”名作””名星”相对公允。我们这些书法大展的评委年复一年的参评,不用说他们的水平是否都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即使评委的连任也势必造成审美取向的单一和审美意识的僵化,以至造成作品的”近亲繁殖”,使流行书风更加蔓延泛滥。所以改变评委的组成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经常更换评委,不断吸收在广泛的社会书法实践中(不单纯是大赛中)涌现出的优秀人才,取消终身制,并且实行多形式,多角度的进行遴选和评比,使真、草、隶、篆各种流派真正处于同等的参赛地位,使作者在没有评委意识的干扰下,尽情发挥,创作出各具特色的较高水平的作品。
另外,为扼制流行书风的泛滥,健康的批评机制的建立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批评是书法活动和创作的舆论监督手段,也是书法创作的先导,可是现在的批评往往成了作品的注脚和解释,甚至溢美之词不绝于耳,成了不折不扣的”二鬼子”。对一些庸俗的书法现象和作者,有的批评出于各种动机并利用传媒的优势,进行了无原则的吹捧和推波助澜,实际上这是批评的堕落,也是书法艺术的灾难。所以搞理论的要注重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不为权力和名利所惑,要有正确的批评观和扎实的理论功底,要站在历史的角度审视书坛,对作品和社会现象要客观、中肯、冷静地进行评价,不随波逐流。各级书协要定期召开理论研讨会,认真组织批评的开展,展览组织者和评选人员要善于采纳来自不同方面的意见,定期淘汰名不符实的粗俗作品,遏制书法家遍地开花的现象。
即使如此,在当前浮躁和喧嚣的书坛中,勤恳耕耘,孜孜砣砣的人总会有的,这才是精品的希望所在。书法作品是书人的才情、学养、功力、个性、气质和阅历在书法艺术中的综合体现。只有进入一种恬淡自适,物我两忘的境界,才能有深邃的审美的水平,从而创作出不悖于时代的作品,这种高境界是难以达到的,但却是我们的努力方向。诚然,数十年造就一个书法家的社会基础受到了重大冲击,但在这物欲横流的世界上,我们还要呼唤不随世俗任孤行的潜心探索的精英分子,那样即使真正书坛出现衰落的话,那时也会有优秀人物成为其时的中流砥柱。这正如理论家善澄清先生所说,流行书风的盛行”使文化层次很低的书法家比比皆是”,书法作为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特色的艺术,其应有的文化内涵,东方人的思辨观念,审美观念,道德观念非常贫乏。坦率地讲,中国有几个真正意义上的书法家值得考虑,这正应了林散之先生一句话:”书法热坑害了书法”。因此,当代书坛应该从轰轰烈烈的书法运动,调节到一个更加成熟、冷静的层次,”使之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