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生于线条,文字的诞生,出自笔画交错的形态。上古时代,古陶器刻画的符号像半坡时期遗物的记号,即由线条的纵横有条理地略加交叠而成。宋代郑樵《一字成文图》,指出在文字发生次第的规律,拿它来观察远古符号笔画的积叠、平分排列情状,可以得到初步的理解。半坡符号的笔画有肥瘠轻重之分,仔细寻其条理,已有笔势可观,可以说是书法的萌芽,以后甲骨文字完全出于刻画,正是同样的形象。

书法形构在美学上的处理,历代已有许多人做过详细的分析,基本笔画有所谓“永字八法”,王羲之执笔有论:“下墨点画,芟波屈曲。真、草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若作横画,必须隐隐然可畏;若作蹩锋,如长风忽起,蓬勃一家。……若作抽针,如万岁枯藤;若作屈曲,如武人劲力弩觔节;若作波,如崩浪雷奔;若作钩,如山将岌岌然。”所有点、画、波、钩、点针、屈曲都是力的表现。和他在《题笔阵图后》所说的“每作一波常三过波笔,每作一点如高峰压石”一致,必用全力以赴之。笔力所至,要给人以奇险峻拔的感觉。单字的形态,可分三种:

(1)停匀式:外形四面均匀,布置谨严,晋、唐一般正书多此类。

(2)开张式:中宫敛结,长笔向四面展开,如辐射式的结构。郑道昭《云山》诗,以及黄庭坚书体属之。

(3)欹侧式:局部夸张,以相承式相应的歪斜姿态取势。马王堆册的悬针、汉简的波发多此类,《瘗鹤铭》的结体属之。

大书法家的高度挥洒技巧,多喜欢采取后者二式,以形成他的奇姿,因为“前后齐平,便不是书”,不齐整的美,成为书家的形式逻辑。

以线条为主体的书法艺术,以不齐整而打破焦点的审美观,使书家摒弃算子式的呆板序列去寻求纵横驰骤、奔走龙蛇的笔势;否则过于齐整板滞,便成为“奴书”了。

在不齐整中建立和谐关系,三十六法之中,“相管领”与“应接”最为重要,“管领”好像是连串累珠,使之不散,“应接”好像是宾朋杂坐,而彼此间的精神交相照顾。这样在不相等的距离不平衡的位置的字列笔阵之中,反能产生高度稳重的骨格和筋脉相连的感觉。米芾说“字要骨格,内须裹筋,筋须藏肉,秀润生,布置稳”。布置稳便骨格能立,秀润生则神采自足,书法艺术的形象性即使建立在此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