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末期,连年战乱,使王羲之的书法墨迹几乎消亡殆尽。
据《二王等书录》记载,公元430年-464年期间,也就是王羲之去世一百年前后,在梁武帝以前五十年,南北朝時期宋朝的第五位皇帝宋孝武帝刘骏,也是墨林善者,时常学书戏习,大量收集法书图籍。他曾安排人员收集王羲之书法作品,十纸为一卷。到宋明帝刘彧(439-472),内府旧藏“二王”书迹有十四帙,一百四十五卷,又新增“二王新入书,各装为六帙六十卷”,诏虞和、巢尚之、徐希秀、孙奉伯装治并鉴定。自此以后各代皇帝,循例搜求法书图籍。到齐高帝时期(公元427-482),南朝齐国创立者萧道成,“仍更就求能者之迹”,得张芝、索靖、王导、王洽等人书法墨迹十卷。
梁武帝在书法上也有很深的造诣,可以在古代善书的帝王中排上前几位。即使抛却他的帝王身份,以一个书法家的标准来评判他的字,也自有其可观之处。梁武帝当时常与陶弘景探讨书法上的话题,陶弘景擅长行草书,师法钟繇、王羲之。二者间的对话被整理为《与梁武帝论书启》流传于后世,成为书法史上的经典典籍之一。
同时梁武帝还是历史上第一个大力推崇王羲之书法成就的帝王,而在此之前王羲之的声名往往被其子王献之所掩。也因为他的推崇,从那时的梁朝起,兴起了第一波学习“大王”书法的风潮。同时梁武帝还留下了《观钟繇书法十二意》、《草书状》、《答陶隐居论书》、《古今书人优劣评》,四部书法理论著作,都是历代书法理论典籍中的精品。梁武帝尤好图书,搜访天下,大有所获,得王羲之、王献之书法墨迹大凡七十八帙,七百六十七卷,一万五千纸。侯景之乱平定后,七百六十七卷王羲之、王献之书法墨迹被送到江陵即荆州城。
公元五五一年梁武帝萧衍的第七子萧绎在江陵即位,史称梁元帝。他是梁朝第三任皇帝,在位三年。据《梁书》记载,梁元帝萧绎“博总群书,下笔成章,出言为论,才辩敏速,冠绝一时”。他爱书成癖、聚书宏富。作为皇子,他先后在会稽、建康、江州和荆州任职,共收罗七万卷图书。侯景之乱平息后,他在江陵藏书达到了十四万卷。他专门在江陵内城建“东阁殿”,收藏十四万卷藏书,其中包括梁武帝搜访天下所获二王书法墨迹七百六十七卷,一万五千纸。公元五五四年,即承圣三年九月,西魏宇文泰派于谨、宇文护率军五万南攻江陵。公元五五五年一月十日,即梁元帝承圣三年十一月甲寅晚上,被西魏大军围困在内城的梁元帝,令舍人高善宝将宫中收藏古今图书十四万卷并二王书法墨迹全部焚毁。他将宝剑在柱上击断,哀叹:“文武之道,今夜尽矣!”随后他便到西魏军营投降。
在他被俘后曾被问到焚书的原因,回答是:“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这样一位曾经爱书成癖的皇帝,竟然将全部藏书焚烧净尽。据专家估计,梁元帝焚书从数量上说,毁灭了当时传世书籍的一半。这是中国文化史上一场巨大浩劫。“二王”真迹,大多焚毁于斯。这一天,是梁元帝承圣三年十一月甲寅,即公元五五五年一月十日,夜。
公元五八一年二月,隋朝开国皇帝杨坚登基称帝,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近三百年长期混乱的局面。隋朝建立以后,隋文帝“尽价购求”王羲之书法墨迹,但是只得到王羲之真书五十纸,行书二百四十纸,草书二千纸。多年战乱,二王得存,所余无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