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在很多思友心里疑惑很久了:为什么有些古人的字,虽然被称为经典作品,但也觉得并不是很好看?我们对古人经典书法的崇拜是不是有过头了?等等引发了很多相关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知道两个核心原因:
1、对汉字美的标准,缺失
尤其是民国以后,印刷物品大量出现,今人从小对汉字美的鉴赏,大多是通过印刷体而感知的,在日常生活中也严重地受其影响。印刷字体的平衡、匀称、规整之美,影响着人们对汉字美的认识,造成了今人审美上的大同小异。当你觉得古人的字不好看,说明心中有个“好看”的标准,这个“好看”的标准不是由书法本身总结出来的,而是通过印刷体而感知的。
理解这个原因了,你容易理解当代人写的一些楷书比如“今欧”“庞体硬笔”是多么“漂亮”、“工整”、“优雅”!可如果你真正走进书法艺术,真正对书法艺术有较高追求的时候,你会对书法美也会有更高的要求,比如雄强笔势、俊美线条、生动韵律等等。
2、对书法美的标准,片面
学书法,你仍然会觉得有些古人的字你不喜欢,你觉得不好看,比如颜真卿《祭侄文稿》《将军帖》,再比如一些魏碑书法等等,你觉得“不好看”,甚至看王羲之《姨母帖》,你也觉得“好奇怪”,只是你不想大声说难看。这是我们对书法美的标准过于片面造成的。其中有个很主要的原因,是因二王书法体系对于书法美之标准的干预。这种干预可以说是美好的,也可以说是一种限制。
书法是对汉字的艺术性处理,是对汉字之美的丰富诠释。古帖中的字,或长或扁,或收或放,或粗或细,或秀美,或雄强,或朴拙,变化多端,构成了书法的多元之美,再融入人文思想、书家情怀、情感、品格、情绪等,构成了书法作品的大美。这些美的境界与阈限,是需要我们更多更深地去发现,主动去感受。而不是戴着“二王牌”眼镜去审视、去评判,发现稍与二王标准相差甚远者,就认定是丑书。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多了解书法史和书法理论,更要多读帖。
想了解一种事物,只有不断深入才能获得其中多滋多味,而不能作为旁观者,或限定在主观臆断、个人喜好,用一种固定的审美规则去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