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唱堂会到开笔会
演员专门为一户人家甚至一个人唱戏叫堂会。画家专为一户人家甚至一个人作画叫笔会。
从前有堂会,没有笔会。笔会是近些年学着堂会的叫法。从前文人也会聚在一起作画,吟诗。但叫雅集,不叫笔会。如今的人很实惠,画家仿演员作派开堂会,一点也不会觉得有什么别扭,因为演员早已不再叫戏子了。
古代画家雅集(如兰亭雅集、西泠印社雅集)与今天画家笔会性质却完全不同。古代画家雅集为互相砥砺,共同提高。今天画家笔会与演员堂会一样,好歹画几张挣些个出场费,如此而已。
最早,古人画画是为了记事。后来为宗教服务。后来又为皇家服务。后来又为装饰服务。后来,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现如今,有些文艺圈渐渐变成了为争名夺利、沽名钓誉、混吃混喝服务。因此演员、播音、主持、写书的、唱歌跳舞的……一股脑全拎起了毛笔。于是画坛成北京的“天桥”,啥人都来。于是画画便成了杂耍。于是中国仿拂一夜间造就了千千万万个“画家”。
好歹姑且不论,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需要那么多画画儿的人吗?
如今展览(展销)之多,真正的可以冠以四个字:多如牛毛!
历史没有记录古人展不展览。
估计古人不展览,不然不会没有记载。
展览,顾名思义是展而览之。展:就是展开,当然握在手中、挂在墙上都可以叫展开。览:就是观看。所以展览好像从来与销售无关。
当下的展览又如何呢?找块地方,哪怕茶馆也行,画是肯定要展开的,览不览么无所谓。但是卖画是必须的。于是托人情、拉关系、媚老板、傍大款。品德特别恶劣的还蒙工薪阶层:什么品味、升值云云。总之就是为了一个钱字。呵呵,请辩别这是展览会还是展销会?
不知道鲁迅先生会不会画画?我反正没见到过他画的画。但我料定他是懂画的,而且不是一般的懂。我十来岁读他的诗,当读到“愿乞画家新意匠,只研朱墨作春山”二句时,吓我一大跳。春山披绿树才对,怎么可以研朱墨来画春山呢?所以这朱墨画春山就对上了画家新意匠。什么叫新意匠?新:视觉与众不同。意:不同一般的构思理念。匠:不落俗套的表现手段。
研一砚朱红色的墨,画一堂春色的山。中国传统山水画朱色作秋山是常例,作春山却绝无。看似这是鲁迅先生和画家们开了一个玩笑,其实是为画家们出了一道难题。思去吧、想去吧、意去吧、匠去吧。我想首先要的是突破习惯思维。习惯思维是很害人的。
中国画以线造型。这一根线着实了不起。了不起到等同于人有一口气、一条命!
人的一条命全靠一口气,一呼一吸之间便生命律动、开天辟地、吞吐八荒。
中国画一根线的成败主要在于有没有应对上生命的律动,而不在于功夫的深浅。功夫深固然可以画出一根技术上无可挑剔的线,然而如果缺乏生命力的渗透,这根线还算不上是一根好的线。
生命律动,应心而运。时而激越,时而安详。于一动一静,一虚一实中创造万般光华。
古人讲“得心应手”也许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