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虽然书法艺术的自觉化至东汉末才发生,但书法艺术当于汉字的萌生同时。汉字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目前发现的于原始汉字有关的资料,主要是原始社会在陶器上遗留下来的刻画符号但许多文字学家认为,它们还不是文字,只是对原始文字的产生起了引发的作用。大多数文字学家认为“汉字的形成时代大概不会早于夏代”,并在“夏商之际(约在公元前 17世纪)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

为学术界公认的我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从书法的角度审察,这些最早的汉字已经具有了书法形式美的众多因素,如线条美,单字造型的对称美,变化美以及章法美,风格美等。从商代后期到秦统一中国(前221 年),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这种演变具体反映在字体和字形的嬗变之中。西周晚期金文趋向线条化,战国时代民间草篆向古隶的发展,都大大消弱了文字的象形性。然而书法的艺术性却随着书体的嬗变而愈加丰富起来。

中国书法,艺苑菁华,历数千年,史迹流衍,面目多端,难以尽举。兹仅依时序,分作十段: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民国,略撮其意而已。

谈及中国书法史,有一个问题不能回避,即:最早的书法是什么样子?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简单。不过,有四个方面的内容应该涉及到:一,可以查考的中国历史最早起于何时;二,文字是怎么产生的;三,文字史是否与书法史同步;四,现有的实物资料能否满足我们的研究要求。第一个问题纯归史学家们考虑,第二个和第三个问题留给理论家们去讨论,第四个问题,则属于我们的书法家以及书法艺术爱好者们;其实,实物资料的审美价值,更容易让人发生兴趣。

1错金铭文中精品《鄂君启节》

1957年出土于安微省寿县,是战国中期楚国器,青铜制成,形似剖开的竹节,是当时楚怀王(公元前三二八——前二九九年)发给受封在湖北鄂城的鄂君启的水、陆通行符节。节上刻文圆润秀劲,庄严肃穆,是错金铭文中的精品。

名词解释

错金:中国古代在金属器物表面镶嵌黄金丝或片的方法。又称金错。镶嵌银或铜,则为错银、错铜。工艺分制槽、镶嵌、磨错三步。多用于铜器或铁器表面装饰。已知出土的有春秋时期山西浑源的红铜镶嵌狩猎纹豆(如图,豆:盛食器和礼器。),河北满城汉墓的错金博山炉、错金书刀、错金银豹等。

特种工艺的一种。在器物上用金属丝镶嵌成花纹或文字为饰。亦指用这种工艺制成的器物。

2宰丰骨匕刻辞

上图为商代一块牛骨,匕首形。镶嵌十四颗绿松石,相传也为安阳出土。殷商时期甲骨文,多为卜辞,记事者甚少,此骨匕记载了帝乙或辛帝时,宰丰受到商王赏赐之事。宰丰骨匕一面刻辞纹,另一面刻有文字,一端残,文字分两行,完整无损,罕见之极。其布局精妙奇美,疏密得当,笔力雄健浑圆,结体错落有致,显示出卜辞书法成熟之美。

3 4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正反面)

此骨系河南安阳出土,长32.2厘米,宽19.8厘米。是甲骨文断代第一期商武王时期的一块牛胛骨版记事刻辞。骨版巨大且完整,正反两面共有一百六十余字,背面字内填朱,色彩炫丽,内容为商代社会生活和天气等方面情况,有重要的文史价值。字体瘦硬劲直,工整端严。风格豪放,字形大小错落,生动有致,各尽其态,富有变化而又自然潇洒。不愧为甲骨文书法中的杰作。

5散氏盘

散氏盘又名“矢人盘”,是西周历王时期重器。清乾隆初年陕西风翔出土,曾藏于乾隆内府。以其长篇铭文著称于世。

散氏盘铭文铸于盘内底上,共三百七十五字。是一件风格非常突出的作品。其书法浑朴雄伟,字体用笔豪放质朴,敦厚圆润,结字寄奇隽于纯正,壮美多姿。有金文之凝重,也有草书之流畅,开“草篆”之端。

6史墙盘

史墙盘为西周恭王史官墙所作的礼器。器形宏大,制造精良。1967年于陕西扶风庄白村出土。现藏于陕西扶风周原文物管理所。盘高16.2厘米,口径47.3厘米。圆形,浅腹,双附耳,圈足。腹饰鸟纹,圈足饰窃曲纹。内底铸有铭文18行284字,文章使用的四言句式,颇似《诗经》,措词工整华美,有较高的文学价值。铭文前半部分颂扬西周文、武、成、康、昭、穆诸王的重要政绩,后半部分记述墙所属的微氏家族的家史,与文献记载可相印证,是研究西周历史的重要史料。铭文字体为当时标准字体,字形整齐划一,均匀疏朗,笔画横竖转折自如,粗细一致,笔势流畅。有后世小篆笔意。《牆盘》年代久远,其中许多文字已无法辨认,留待研究金文学者探考。

7兮伯盘

亦称兮田盘﹑兮伯盘或兮伯吉父盘。西周晩期青铜器。圆形,附耳,缺失圈足。宋代出土。日本书道博物馆藏。铭文十三行,一百三十三字。书体厚实壮美,笔画较粗,在西周一代的金文书法中具有独特的风格,开春秋时代金文用肥笔的先声。记述兮甲(即尹吉甫)随从周宣王征伐玁狁﹐对南淮夷征收赋贡之事。清吴式芬《攈古录》卷三作“兮田盘”﹐吴大澄《愙斋集古录》卷十六作“兮伯盘”﹐方浚益《缀遗斋彝器考释》卷七作“兮伯吉父盘”。参阅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

8静簋

静簋为西周中期穆王时代器物。器内有铭文八行九十字,大篆。此时期金文大篆字体正由西周中期向晚期过渡。《静簋》通篇铭文均称舒适,淳朴典雅,有“笔短趣长”之势。不失为西周中期金文书法艺术的代表作。

9曶鼎

曶鼎,西周恭王时期器物。久已遗失,仅存铭文拓本下缘残泐,大篆。铭文茂密朴实,厚重凝练,有古拙雄伟之气,是西周中叶铜器铭文中最为精美的一章。这件鼎据《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卷四所说,原为清朝人毕沅得之于西安,鼎高2尺,围4尺,深9寸,款足作牛首形。据推测这件鼎应当是在周原地区出土的。后来,这件鼎毁于兵火,仅有铭文拓本流连于世。该鼎铭文共24行,现存380个字。其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周懿王或孝王的元年六月的乙亥日,周王在穆王大室册命作器者——曶,命令他继承祖考的职司掌管周王朝的卜事,即铭文所谓的“更(赓)乃且(祖)考司卜事”,并且赏赐了作器者。邢侯后人在宗周为王臣者井叔还赏赐作器者以赤金(铜)一钧(30斤)。作器者感到荣耀,遂以赤金作鼎以为纪念。第二部分铭文记载同年四月了酉日,作器者派家臣代表自己到作为狱讼官的井叔那里控告效父及其家臣名限者。原来,作器者“既赎女(汝)五[夫效]父,用匹马束丝”,意为已经用一匹马和一束丝从效父那里赎(贸)得五夫——即5名奴仆,然而名限者却背信弃约,并要另行订立交换条件,因此发生了这场诉讼。铭文的第三部分追述往昔饥荒之年,“匡众厥臣二十夫”——即名匡者的农夫和家臣20人,强抢作器者的禾给匡,作器者遂控告到东宫那里。东宫判处说让匡交出强抢禾的人,如果不交出来,匡就将被重罚。名匡者乃向作器者稽首,并且赔偿了损失。

铭文:隹(唯)王元年六月既朢乙亥,王才(在)周穆王大(太)[室],王若曰:曶,令女(命汝更)乃且(祖)考(司)卜事,易女(锡汝)赤巿(韨)、□,用事。王才(在),丼吊易(邢叔锡)曶赤金,曶受休[命]于王。曶用丝(兹)金乍(作朕)文孝白(考宄伯)牛鼎,曶(其)万[年]用祀,子子孙孙(其)永宝。

10西周武王利簋

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为武王时期有司(官名)利所作的祭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是已发现的时代最早的西周青铜器。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圆形,侈口,鼓腹,双兽耳垂珥,圈足下附有方座,造型庄重稳定。以云雷纹为地,腹及方座饰兽面纹,圈足饰夔纹,兽面巨睛凝视,森严可怖。腹内底部铸有铭文4行32字,述及武王伐纣在甲子日晨,并逢岁(木)星当空,与《尚书·武成》、《淮南子·兵略训》等古代文献所记相合,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11天亡簋

天亡簋亦称《大丰簋》、《朕簋》。据传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在陕西岐山出土。曾归清末著名金石家陈介祺收藏,现为中国历史博物馆重要藏品之一。此器制作朴厚,纹饰精美,铭在器内底部,铭文记武王克商,西归宗周,于辟雍祭天,颂扬先王功烈,及作器人天亡辅助武王举行祭祀,受到赏赐等内容。它为研究周初立国情况提供了重要史料。

铭文字形参差错杂,变动不居,在拙朴散乱中显示运动与和诣之美,有轻有重的笔画在某种程度上有自然书写带来的笔墨痕迹。其铭文用韵协调,开创了千古词赋先河,也是我国韵文的最早表现形式。

12逨盘

逨盘,西周(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通高20.4厘米,口径53.6厘米,圈足直径41厘米腹深10.4厘米,兽足高4.2厘米。2003年1月19日陕西省宝鸡市眉县杨家村出土。盘为盛水器,一般与匜配套使用。这件西周青铜逨盘,方唇,折沿、浅腹、附耳、铺首,圈足下附四兽足。腹及圈足装饰窃曲纹,辅首为兽衔环。盘内底铸铭文21行,约360字,记载了单氏家族8代人辅佐西周12位王(文王至宣王)征战、理政、管治林泽的历史。对西周王室变迁及年代世系有着明确的记载,可映证史书的记述,对夏、西周断代工程所拟的西周宣王年表做出了检验。逨盘优美的造型与纹饰,气势恢弘的长篇铭文,精湛的铸造工艺,都表明它无愧于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经典之作,堪称”中国第一盘”。

释文:

逨曰:丕顯朕皇高祖單公,桓桓克明慎厥德,夾

召文王武王達殷,膺受天魯命,匍有四方,竝(普?)

宅厥堇疆土,用配上帝。雩朕皇高祖公叔,克逨

匹成王,成受大命,方狄(逖)不享,用奠四國萬邦。

雩朕皇高祖新室中,克幽明厥心,柔遠能邇,

會召康王,方懷不廷。雩朕皇高祖惠中(猛?)父,

盭(戾)龢于政,有成于猷,用會昭王穆王,盜政四方,撲

伐楚荊。雩朕皇高祖零白,粦明厥心,不惰□

服,用辟龏王懿王。雩朕皇亞祖懿中(設),諫諫克

匍保厥辟考(孝)王夷王,有成于周邦。雩朕皇考

龏叔,穆穆趩趩,龢詢(均)于政,明濟于德,享辟 厲王。逨

肇纘朕皇祖考服,虔夙夕,敬朕死事,肆天子

多賜逨休,天子其萬年無疆,耆(?)黃耈,保奠周

邦,諫乂四方。王若曰:逨,丕顯文武,膺受大命,

匍有四方,則繇唯乃先聖祖考夾召先王,

勞堇大命。今余唯經乃先聖祖考,申就乃令,令汝胥

榮兌,攝(?)司四方虞林,用宮御。賜汝赤巿、幽黃、

攸勒。逨敢對天子丕顯魯休揚,用作朕皇祖

考寳尊盤,用追享孝于前文人,前文人嚴在上,廙在

下,豐豐勃勃,降逨鲁多福,眉壽綽綰,授余康娛、純

右、通祿、永命、霝終,逨畯臣天子,子子孫孫永寳用享。

13大盂鼎

大盂鼎为周康王时期器物,是现存西周青铜器中的大型器,造型浑厚典丽,是世间珍宝。相传此鼎于清道光间在陕西省眉县礼村出土,当地郭氏所得,后归周雨樵,同治年间左宗棠以重金购得,又归苏州潘祖荫,解放后,潘氏后人损献国家。

大盂鼎铭文内壁有铭文二百九十一字。其内容为:周王告诫盂(人名),殷代以酗酒而亡,周代则忌酒而兴,命盂一定要尽力地辅佐他,敬承文王,武王的德政。其书法体势严谨,字形,布局都十分质朴平实,用笔方圆兼备,具有端严凝重的艺术效果。开《张迁碑》、《龙门造像》之先河。以书法成就而言,大盂鼎在成康时代当据首位,是西周早期金文书法的代表作。

14大克鼎

大克鼎为西周孝王时期器物,又名克鼎和膳夫克鼎,是西周晚期著名的青铜器。1890年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任村出土,与此鼎同出的还有小鼎七件、盨二件、钟六件、镈一件,都是膳夫克所作之器。因此称此鼎为大克鼎,小鼎为小克鼎。高93.1厘米,重201.5公斤,口径75.6厘米,是仅次于大盂鼎的西周第二大青铜器。它是周孝王时大贵族克为颂扬国君、祭祀祖父所铸,距今有2800多年。鼎腹内壁亦铸有铭文2段,共28行,290字,其内容一是歌颂祖父佐助周室的功绩,记述自己由此蒙受余荫,被周孝王任命为大臣;二是记载其受赏赐的物品,其中有服饰、田地和大量的奴隶。现藏上海博物馆。

此鼎铭文洋洋洒洒,无论在布局书写上、还是铸造效果上都十分精美,字体大小统一不失灵动,圆润古拙不失劲健,呈出一种舒展,端雅的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