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山东临沂,因此也有人说他是琅邪人。唐开元进土,任御史,因被杨国忠排斥,出任平原太守。安禄山叛乱时,颜起兵讨伐,被推为盟主。后入京,历官至史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国公。后人以其官名尊称“平原”或“鲁公”。德宗时,李希烈叛乱,他受命前往劝谕,李希烈胁之降,不屈被害。
唐代的《颜勤礼碑》,是颜真卿为其曾祖父颜勤礼立的墓碑,简称《勤礼碑》。
《勤礼碑》系颜真卿撰文并书。书法苍劲有力,是他晚年的成熟之作。颜真卿一生写的碑很多,都题有他当时历官的全部职衔,独此碑只题“曾孙鲁郡开国公”,这是他丢掉官职,被贬为吉州司马期间写的。
此碑1922年在今西安社会路出土,螭首方座,高268厘米,宽92厘米。四面刻字,碑阳书字19行,阴书字20行,每行各38字。碑的左侧书字5行,每行37字。右侧的铭文已被磨去。1948年,《勤礼碑》被移存西安碑林。碑林中所藏颜碑,多因长期捶拓磨损,惟此碑出土晚,磨损少,字迹未失原来神韵,是不可多得的名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