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制的流变

砚台的肇始——研磨器时期,其形制十分简单。

受谷物碾盘的启示,选取一块石头,凿出一个圆坑,配上一根圆柱状的石棒,使用时将天然石墨倒入坑中,用石棒按压、捣磨,直至石墨细碎。

1(图1、新石器时代研磨器,开悟堂藏)

到了秦汉时期就更简单了:选取一块大小厚薄适中、较为平坦且质地细密、不易吸水的石块,作“台”,再选取一块大小适中、便于拿捏、底部较平(不平也没关系,稍稍磨一下就可以了)的小石块作“研”( 许慎《说文》曰:“研,磨也,从石”),“砚台”就制成了。故《说文》曰:“砚,石滑也,从石”。荆州博物馆、广州市博物馆以及私人收藏家等大量藏有此种“砚台”。

2(图2、汉石砚,荆州博物馆藏)

自西汉初期开始,人们开始对“研”进行美化,磨制成圆柱体,有的还刻画弦纹作装饰,如广州市南越王墓博物馆藏汉代石砚。

3(图3、汉石砚,直径13.2,高cm2.8cm)

再后来,“台”也磨制成圆饼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作品”。

4( 图4、汉圆石砚,直径8cm,高1.8cm,西安碑林博物馆藏)

西汉中晚期,出现了长方形石板研磨器。这种研磨器配有各种装饰纹饰(有的还有文字)的方形或圆形的研石和木盒,有的木盒上还绘有精美的彩色漆绘。其大小不一,用途广泛,有的出土时上面还留存墨迹,可以确定为用于磨墨的“砚台”,有些却留有色彩,应为“黛板”。 这种研磨器比较难以定性,本人认为还是定为“研磨器”比较适宜。

5(图5、汉“君宜官”铭石砚,砚板残长7.45cm,宽4.9cm,高0.7cm,研石长、宽2.85cm,高1.15cm,苦石楼藏)

重实用时期,砚台的形制可以概括为两条线。一条是:石板砚→三足砚→四足砚;从四足砚开始,又分成两支,一支由四足砚→多足砚→圈足砚,另一支由四足砚→龟形砚→箕形砚→抄手砚→平板(随形)砚。这是这一时期砚台形制流变的主流。

另一条是平板砚自成体系,这是非主流的。平板砚(包括其他非主流形制)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情况比较特殊,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它一般不可能超脱当时、当地人们的认知能力、社会风尚、科技水平等环境因素。也就是说,它不是凭空臆造的。

本文着重讨论这一时期砚台形制流变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