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文人必有至真情性。曹植(字子建,192—232)《洛神赋》一出,天下文人为之惊鸿。曹子建之赋虽出规模屈(原)、宋(玉),但因其笔调琳琅,词采华茂,塑造出了一位既庄严妙相又惊艳绝世的洛神“宓妃”形象,而成为后世文学艺术家进行艺术再创造的重要“母题”。就书画艺术而言,东晋时代的王献之(344—386)小楷《洛神赋》(传世玉版十三行)、顾恺之(348—409)《洛神赋图卷》(传世摹本),当称“双璧”。千百年来关于《洛神赋》背后的种种奇思妙想般的创作动因之推测,更是增加了后世解读的多样性。


洪厚甜对书法艺术有着持续的极大热情,正是这种热情,促使他在书艺之路上勇猛精进。洪厚甜也是一位善于思考的勤奋者,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与自我超越中逐步迈向成熟。早在而立之年,洪厚甜就以一手颇见功力的楷书为书坛同道所注目,但他并未坐享其成,而是很快转移师法,以极大的勇气转入到以汉魏六朝碑刻尤其北魏墓志、造像记的精研中,进而又对二王一脉帖学日加浸淫,取法之广,用志之深,几入笔冢墨池之境。同时“守道不封己”,广泛的游历,又使他获得了时代艺术的丰富新资讯,保持着旺盛而持久的创作精力。数年前,张景岳先生就曾评价说:“洪厚甜就是一位用时代眼光来审视传统、寻找自我的践行者,是一位颇具创造活力的青年书法家。”可谓知人善勉之论。

洪厚甜此册,凡十二开共计四百五十余字,以北魏墓志和初唐褚圣教为根基,参以隋唐墓志中的朱墨书迹,笔势翻澜,飞动多姿,俊骨其内,摇曳其外。与传世名迹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之本并相参看,可谓一静一动,各具姿态。如果说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传写的是洛神宓妃的“仪静体娴”之姿,那么,我们不妨设想一下,洪厚甜此册作如是表现,或许是想写出洛神的“翩若惊鸿”之态,其纵横跳宕的点画、夸张有度的结体,正与曹子建所描摹的“洛神”动人神态相契合:“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即使著名如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者,在宋人黄庭坚看来也是“宋宣献公(宋绶)、周膳部(周越)少加笔力,亦可及此”的作品;然而在晚清刘熙载眼中,黄庭坚此语“似言之太易,然正以明大令之书,不唯以妍妙胜也”。(见刘熙载《艺概•书概》)

熔魏唐法度 拓楷书新境
●洪厚甜
册页在诸多书法创作形式中,既有着类似于连环画般引人入胜的效果,又有不断翻动才可见庐山真面目的神秘感和悬念感。此外,从审美而言,册页的每一页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而整体又具有连贯性。册页这种形式上的效果与《洛神赋》缠绵悠长的内容和流动般变幻的艺术境界相暗合,可以达到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


其具象的特征我认为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点画的多变性、随机性,结字欹侧变化、自然生动。其二,章法上错落有致,四周留白,整体布局显得格外有聚合感。也没有讲究传统楷书的整齐划一,有界格而无界边,界格线长短伸缩任其自然变化;而且用铅笔线为界格线,其很自然地与笔墨分出新的层次,丰富了笔墨的意境和语言。其三,让笔墨生动起来,表现在对魏碑线质的灵活表达、自由运用,同时又不乏唐楷对点画的塑造优势。其四,结字有大小、参差、伸缩变化,字与字的关联都尽量追求一种自然丰富的状态。其五,在写作过程中,一任自然。字在格内或正或斜、或中或侧、或正或变,透露出整体中有变化,变化中有统一。让灵动的笔墨契合静穆的丰神,又有丰富的感情色彩,既师法古人又力求拓展古人的笔墨语言,开拓一番新的笔墨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