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没有几本书协会员证
——我撕当下“伪书家”现状
作者:兰晓星
从中国书协到省、市、县乃至乡镇、社区各级书法家协会,各类书法研究会、书画院等以及各种旁门左道书法组织,大概没人能统计大抵有多少人混迹于书坛或者与书法沾上边的,人数之多,蔚为观止,没有几本书协会员证的“书法家”恐怕真没有了。
据传中书协会员有16000人,我不是写论文,对具体人数不考据也罢。我想说的是,作为与西泠印社代表着中国当代书法最权威的两个群团组织之一,中书协会员的水平是有代表性的,是当代书法的标杆尺,但中国书法水平真如此繁荣,回答恐怕是“不”。中国五千年以来历朝历代,流传至今天,有姓有名的书法家也就400多人,仅够中书协会员总数的零头吧。仅此一组数据,想必各位看官都懂了,当下,以“书法家”称谓的人数,不下几十万。
“书法家协会”说的简单点,就是群团组织,大家都喜好这一口,没事就凑在一起研究研究,练练字交流心得什么的。随着发展,协会也带来了“功名利禄”,会员证这本本也给“伪书家”创造了条件“乘势而上”。
说到这,不得不吐槽下我最烦的几类“伪书法家”。其一,看到展览、笔会、交流会的,争先恐后去,不是去学习观摩的,不是去看别人如何写字的,而是借机认识所谓大腕、领导,拍照留影才是他们正事。然后在网络平台上晒晒,家里单位挂挂,显示人脉之广。其二,自称某某第几代传人、弟子,自抬身价,殊不知侮辱了祖宗、师长声誉,如有水平,还要附会他人名下?兄弟,练习“葵花宝典”可以更早自立门派了,其三,标榜“大作”被某机构、某名人收藏,这些机构、名人都是“高大上”,以中国目前对文化的重视程度和经济投入,古人的东西陈列馆都装不下,还有精力淘你这些垃圾?其四,经常获“大奖”,头衔大的王羲之都能从坟里爬出来(如果这坟存在),就算“宋四家”再世,也没有那么多精力创作,其荷尔蒙分泌之旺盛,非常人能比肩。其五,“伪书法家”参加的组织,可以抗衡世界上任何一个恐怖组织和势力,冠名“全球”“世界”“东南亚”“欧洲”等等,交际之广,臣妾做不到啊!咦,潘基文位置下一届给你得了。其六,大言不惭,什么都敢言“第一”,历史上哪个书法家在他眼里都是“小弟”。我见过最奇葩的一个“伪书家”告诉我,怀素草书没他写得好,叫我赶紧收藏买了。这些“伪书家” 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不会的。这类人,不送到外星球播种造人可惜了。
不说这个,容我抽根烟压压惊。
任何社会组织,都是金字塔状。书法组织也一样。有处于塔尖的书法领导者,在理论和实上引领一个时代;有处于中层的青壮年实力书家,用自身能力践力传统艺术,努力拓展时代风貌,最值关注;处于塔底的绝大部分是书法爱好者、追习者,孜孜不倦,也许付出一生精力,都是因为一个词—“喜好”。 “伪书家”在三个层面都有,他们看起来外表光鲜,帽子够高,排场挺大。
我不崇拜领导,不追逐名人。在当代,我最敬仰60、70年代出生有代表性的书家,当然,这只是我个人定义的模糊概念,并非刻意时代划分。这一代书家,能成长到今天且被人熟知,哪个没下过苦功,一路默默走过来的?而80、90年代出生的书家,学习的条件更好了,接受了更多新鲜事物。其中一些还受过专业系统的科班教育,技法了得。这两个层面,“伪书家”生存空间相对小,眼尖的书法群团也容不下他们。有人说,我只是书法爱好者,没有“火眼金睛”,如何辩论“伪书家”。不急,容我再略述一二。
首先,不看本本。管你啥协会的,有真本事就拿真家伙出来亮亮,什么虚的就免了,什么自成一体的都滚蛋。有实力的书家都以作品说话,不遮丑,不造作。这里插说个故事,唐太宗李世民喜欢书法,十分尊重在宫里当官的虞世南,经常临习他的字。有次,他在练习“戬”这个字时,怕字不好,又怕丢了他当皇帝这个脸,把“戈”留着私下请虞世南写。之后,李世民把作品给魏征点评,魏征先是看了不说话,李世民就表态说“但说无妨”。魏征这才说只有“戈”字和虞世南的像,其他相差甚远。
第二,不跟时风。时刻谨记,对书法而言,传统永远是第一,创新才是第二。没有人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从里面蹦出来的是孙猴子。清代梁谳在《平书帖》中说“学书须步趋古人,勿依傍时人。学古人须得其神骨,勿徒其貌似”。书法原本是一种精神追求,而“伪书家”沾染了“铜臭气”,不甘心“坐冷板凳”,不肯下“死功夫”,投机取巧,在复制他人,复制自己书写习惯,借快节奏的时代追名逐名。
第三,不给面子。现在网络社会的发达,让我们能结识到更多同道中人、良师益友。但其中良莠不齐,有些混迹于此为生的“伪书家”,你说他不是中书协会员,他还真是会员。比如,有些靠刻字入会的,却偏偏写理论去了,以理论文章入会的,搞篆刻去了,以篆刻入会的,搞写字去了,以教育入会的,搞刻字去了(以上言语无诋毁之意,请勿对号入座)。总之,跑偏了。书法,虽都没规定只能搞这搞那,但前提是你专业得精,否则,害人浪费钱财事小,误人子弟事大。这部分“伪书家”要么怕人不知道其“通才”,要么就是对自己专业水准信心不足。对这类“伪书家”,该赞的赞,该拍砖的拍砖。
第四,不慕帽子。有人说,书协领导是腐败的,这话我不敢说,因为我不是纪委,也不是检察院。我只能说书协某些官员的确是“伪书家”,极大负面影响了一批书法爱好者。他们居顶层位置,可以用权力和理论去指导基层书法实践,办班、收徒、出书、卖字等,无一不是“钱”在作怪。也许,他的“字”有可取之处,但仅限于那个年代,如果还是停滞不前,对不起,你的“字”出局了。还有些,是退居二线的官员,到书协混个帽子,这些人,只能算个书法票友,字都认不全,侮没了书法了。对于这些戴着帽子的“伪书家”,只要我们不贪念,啥事都没有,他们也无利益可图。
古时,书法只是余事,又或者是考取功名的一种必备技能,即便在文人圈,也有“诗第一,画第二,书第三”之说。只是随着发展,书法作为一项传承也好,职业也好,无可厚非,因为时代在进步。但“伪书家”的出现,破坏了书法艺术生态。陈传席说,中国有几十万人、上百万人号称书法家、著名书法家、书法大师、泰斗,我看他们连写字匠也算不上。
“伪书家”我是不想当,“书法家”我是当不上,如果能当个“书奴”,老老实实写一辈子字,我看就挺好的。
2016-2-27
(本文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作者微信:zxx05910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