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语:书法是我国独特的一门艺术,其历史之悠久可以上溯到人类最初的文明萌芽时期,被誉为中国艺术文化之核心。书法应用之广泛,可以在世界每一个有华人的地方找到她的踪迹,书法之普及深入千家万户。可如何真正来欣赏这门独特的艺术,却又显得神秘而遥远。对大多数未经专业训练的来说,只能云里雾里,道听途说,知其美,不知其如何美。

在以后的篇章中我将试图从不同层面解剖分析书法的欣赏角度与审美构成,使每一位读者都能以相对专业的眼光来了解书法的传统,从而领略书法的魅力。

书法灵魂之美——线

书法是以抽象的纯线性的表达方式划清了与其他艺术门类(尤其是绘画)的界限。

线,是书法的生命,是书法的灵魂。

当一件书法作品出现在你的面前,且不论时代,不论书体,甚至都可以不用去识别每一个字,甚至你都可以暂时不去理会作者所书写的内容,却同样可以感受到这件作品所带给你的强烈的情绪。这种情绪从哪里传达出来?就从那或飘逸或厚重,或缠绵或爽朗的黑色的墨线中直接的散发了出来。是的,这线轻轻地流淌于纸面,与作者的脉搏相和,承载着一位位书写者一生的心血。每一根墨线都是活的,是有生命的。可以说,因为每一位书写者生命的独特性,亦赋予了墨线丰富的情感。是书写者的经历、人生观、文化的不同创造了种种不同的线的性格,也就是种种不同线的审美风格。线,就是书写者最真实的内心流露,不可能作假,所以有时书法线性的美可以暂时脱离开文字结构的束缚,脱离书体的制约成为相对独立的书法欣赏的一个高度。——我只是说有时。这在最具抽象性的书体——草书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让我们开始我们的旅程。我爱称“欣赏”为旅程,因为在“美”的路上你会看到不同的风景,这些风景或因季节,或因地域而各各不同,但你无法判别那种美是好的,那种美是不好的。欣赏艺术之美同样,你只能说你更倾心于谁,切不可因自己的喜好而舍弃其他的美。

这节选于唐玄宗时期怀素和尚著名的草书作品《自序贴》。

在草书这个自由的国度里,怀素和尚用连绵的墨线书写了胸中的豪情。我们的目光顺着怀素的笔触一路走下来,仿佛能感到当年毛笔行走的急速,从上到下一泄千里,没有任何的犹豫,没有绊勒。但这流畅丝毫没有给人以浮华的感觉,每一丝墨痕都在瞬间牢牢的扎入了纸的深层,为我们展示的了如舞蹈般彰显着力量的华丽之美。在感叹背后我们也隐隐的能感到怀素对笔墨的把控能力可谓一流,绝好的功夫一定来自大量的练习,当的理智的积累碰上了感性的火花,这一瞬在怀素的笔下,草书被推到了巅峰。

下面这个字来自同样是唐代草书大家张旭的《古诗四帖》。

QQ图片20160226143227_副本

在这个字里显示的是墨线的一种极端的效果——枯笔,这是在毛笔中的墨随着书写渐渐用尽后的自然流露。就如一个渐渐接近尾声的生命,没有了昔日的浓妆艳抹,剩下的是无言沧桑,不用多余的语言也能感受到漫长岁月留下的不可磨灭的痕迹。

而她将带我们走入墨线的微观世界。

如果只选取一个很小的局部并且把它放大,你会发现组成这斑驳墨线的不再是更细小的线,而是无数小小的点,众多的微小墨粒的组合使得线的外边缘模糊不清,从而更有一种若隐若现,如龙入云般的美。这正是自古被书家所推崇的一种极经典的表现形式——积点成线。当这个理论被完美的得到应用时,我们看到的墨线一定会是丰富的,厚重的,饱满的,仿佛一片被雾气所笼罩的森林,你看不清林子的深处,却可以想象在哪里蕴含着无限的生机,无所不包。当我们面对这的朦胧的美时,每个人都有足够的空间发挥个人的想象力,在这墨线的深处有着书写者与观赏者交流的广阔空间。这个审美观点可以推至任何一个以笔墨为载体的艺术中,当然包括书法也同样包括中国画。

草书属于动感较强的一种书体,那么我们再来看一件静态艺术作品的墨线。

QQ图片20160226143244_副本

这是一个篆书的“于”字,在这里特意提出上面书写的是什么字,是要在下面的文章里做对比之用,在对比之前,让我们先来感受一下篆书的凝重。

如果说草书的线如流水,时而婵娟,时而汹涌,那篆书的线就如磐石,巍然不动,在光滑沉静的外表下有暗流汹涌。这样的墨线是圆浑的,有立体感的,如同被用力弯曲铁杵,内在的抵抗力使人们感到只要稍一松劲便有反弹回来的可能。

以上种种的形容与例举无非都在说明一个事情:在书法艺术中,线,与书写者的品格、生命相融通。线,是有生命的,是活的。

如果你还是感觉不明显,那么我们来做个对比。

QQ图片20160226143253

这是我们常用美术字库中的“于”字,有了前面的体验,我们看这个字就如一滩死水,没有丝毫生气。我们在组成美术字的线里找不到任何代表力量感的圆浑,看不到表达生命感的流动,你感受不到它的喜怒哀乐,它没有留下任何可供我们想象与揣摩的空间,它留给我们只是冰冷。它不是艺术,它更不是书法。

是的,艺术就是要我们感知生命!感知生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