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本的《化度寺碑》(全称《化度寺故僧邕禅师舍利塔铭》。唐贞观五年立。欧阳询书。用笔瘦劲刚猛,结体内敛修长,法度森严。)的发现,让启功老人考证出来:清代大书法家翁方纲盛名之下,仍有判断失误的时候。
原詩是這樣的:書樓片石萬千題,物論悠悠總未齊。照眼殘編來隴右,九原何處起覃溪。
其中的覃溪,就是指的翁方綱。翁方綱(1733~1818), 清代書法家、文學家、金石學家。字正三,壹字忠敘,號覃溪,晚號蘇齋。直隸人。精通金石、譜錄、書畫、詞章之學,書法與同時的劉墉、梁同書、王文治齊名。這樣的名人也可能有誤判嗎?讓我們逐句看看。
第壹句說,書樓片石,指的是北宋人“範氏書樓真本”,萬千題,是指翁方綱認定的那個版本上有很多密密麻麻的題跋,翁方綱的藏本是清初收藏家作過跋的版本,上面題識很多,盈千累萬。
第二句說,物論悠悠,指的是眾人的議論和討論非常多,總未齊,就是沒有定論。
第三句說,照眼,就是很好的東西或寶物,光芒照亮眼睛;殘編來隴右,指的是敦煌本的《化度寺碑》。因為這個版本發現在敦煌,“隴右”壹詞則由陜甘界山的隴山(六盤山)而來,古人判斷地域上的左右,都以坐北向南為標準,因此以西為右,故稱隴山以西為隴右。而敦煌在隴右,因此有殘編來隴右的說法。
第四句說,九原:秦代郡,治九原(今包頭西),秦末為匈奴所占。沒有考證,當是翁方綱的逝地或是指九州大地。何處起覃溪,到哪裏讓翁方綱復活呢?
这首诗在网上很多朋友解释均把意思解释为“到哪里能寻找翁方纲那样的考证大师呢”,其实,启功老人的原意是断翁方纲是“名医杀人”的,因为明王偁的旧藏本(后来考证为《化度寺碑》的原始本,现藏于上海博物馆。)让翁氏详细观察和考证后,认为是宋翻宋拓,而等到敦煌《化度寺碑》发现后,证明明王偁的版本才是真迹。
不迷信专家,并且证明专家说的是错误的,是考古学家们的任务。书法学习者则不必纠结于此,只要自认为是好字,努力去学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