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东
今年是国画大师李可染先生诞辰100周年。近日,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以“世纪可染”为主题的李可染先生书画作品展。笔者在一个下午有幸认真欣赏了展出的每一件作品。现在想来,那个下午是一个令人振奋、激动的下午,也是一个令人流连忘返、难以忘怀的下午。笔者关注可染先生的书画艺术、特别是书法艺术已经很多年了。以前的时候曾读到过李可染先生的很多书画作品,但原作看的很有限,这次与基本涵盖李可染先生所有风格作品的原作近距离、零距离的接触给了我很多非常直接的艺术感受和信息,也改变了我很多原来的感觉和判断,遂也让我不得不再一次拿起笔从书法艺术的角度来谈谈可染先生。
一、李可染先生书法艺术的巅峰阶段在40年代
2003年11月份我去西安出差,一天在薛养贤的书斋里聊天正火热的时候,养贤兄突然站起来在书柜里抽出一本书和我讲:“俊东,你看看这件作品。”养贤给我看的就是李可染玉蜻蜓画上的题款,见图一。我当时的感觉就是只要东西好,就会有人发现,就会有知音。因为在梅墨生的《当代书画家批评》那本书里,在梅对李可染的书法艺术进行批评的时候,他选配的图片就是这件作品。在那之前我看到的资料是有限的,而那件作品几乎就是我对李可染印象的全部,而且就因为这件作品,李可染的书法艺术在我的心目中是非常高的。
2005年的4月,我在今日美术馆曾有幸看到过李可染先生的一个画展,虽然展出的作品不是很多,但还是给我以很深的印象。当时海上著名书法家、著名书法理论家沃兴华先生在北京也看到了那个展览,我们还谈论起李可染的这个展览,沃先生对李可染的书法线条质感大加赞赏。我也深感他们两个人在线条质感上似乎有着某种相通的追求。
几年之中,在研究了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李可染画传,翻阅了李可染先生很多国画和书法的图片资料,特别是这次2007年11月份在中国美术馆看了可染先生的这个展览,在更多的期待之下,心里反而生出深深的惆怅和惋惜。笔者有一种偏激的看法,似乎李可染先生的潜力没有完全释放出来。也就是说,被很多人尊为大师的李可染,没有实现“人书俱老”这样一种从事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一个基本规律。如果仅从书法艺术的角度而言,其最好的书法作品都产生在40年代,也就是在李可染30多岁、40岁之前就完成了。现在说起,心里还有很多的无奈和惋惜。前面图一中这件经典的题款就产生在这一时期,1943年,当时李可染先生36岁。试问当今时代哪一个36岁之人可以达此境界,李可染也确实是天才。
李可染先生在40年代这一时期的书法艺术风格(很少见独立的书法艺术作品,从国画上的题款而言)显然带有从碑版出来的行书如赵之谦、康有为、于右任等人书法艺术的显著特征,点画结体厚重沉实、高古朴拙,而又苍灵秀润、气韵生动,虽然从碑版里出来,但是线条并不呆板僵化,而是非常松弛、松动,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和生命感染力。而反观李可染先生70、80年代的书法作品,无论是独立的书法艺术作品,还是画上的题款,线条质量自然无可挑剔,具有金石质感和钢丝的弹性,这是在极度、苛刻要求笔法控制下出来的东西(这样的线条和李可染后期的艺术审美有关,也可能和后期受齐白石先生用笔很慢的影响有关,还可能和李可染先生晚年得过脑病手颤抖有关,总之是个综合因素的反映),甚至很多线条的右侧边缘线都有因严格笔法控制而出来的小锯齿。但书法艺术不仅仅是写线条,必需要有艺术家的情绪、感受等鲜活的东西在里面。见图二、图三、图四、图五、图六。图二是李可染先生《渔父图》的题款,作于1948年;图三是李可染先生《钟馗》的题款,作于1948年;图五是李可染先生《赏荷图》的题款,作于1962年;图六是李可染先生《铁拐李》的题款,画作于1945年,题款题于1980年。通过李可染先生前后期书法艺术作品的比较,我们发现李可染先生后期的作品,如风格相近于图四的作品,甚至每个单独的结字都似乎进入一种程式化的格式,缺乏以前那种洒脱、灵动的气韵,显得很生硬和死板,令人感到非常惋惜。我们总是一厢情愿的觉得和认为,李可染30几岁的时候就能写那么好,到最后去世82岁那该写的多精彩啊,这是我们的期盼,可是历史自有它自己的轨迹。在艺术史上,有很多天才都是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创造出了震惊世界的艺术珍品,随后就消失了。
之所以以“玉蜻蜓”为题,除了李可染《玉蜻蜓》这张画作本身的艺术水平很高以外,还有太多的因李可染在这张作品题款中,特别是写到最后“蜻蜓飞上玉搔头”时所溢出的风流倜傥、散淡不羁深深折服。那个时候李可染真的很年轻,也真有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感觉,可是后来就都过去了。于是,玉蜻蜓也就成一种遗憾、一个牵绊和一个美丽的梦。
就国画而言,我喜欢李可染的人物胜过山水。特别是其在40年代,也就是在其30多岁的时候留下的那批人物画,《午困图》《执扇仕女》《玉蜻蜓》《搔背图》《棕下老人》等,可谓精彩绝伦,张张都是神来之笔。李可染先生以牧牛图名世,但我觉得在牧牛图里起点睛作用的还是画中的人物,特别是人物的神情。我曾经在看过李可染先生的《五牛图》之后,写过一段话:“如果只有牛,李可染就不是大师。为何,缺人耳。李可染成在人。”为什么,李可染在国画艺术上所取得的最高成就应该是在人物画中所表现出来的对线条把握精准之后的简洁和人物的传神,正如大涤子所言:“精神灿烂,出之纸上”。那种寥寥数笔就能传达出神态的功力和天分,实在让人叹为观止。见图七:李可染《午困图》,作于1948年。和我持相同观点的还有老舍先生。1944年12月22日他在重庆《扫荡报》上写《看画》一文,对李可染的人物画推崇备至:“他(指李)的山水,我以为,不如人物好。”“论画人物,可染兄的作品恐怕要算国内最伟大的一位了。”其实从后来,也就是李可染晚年1985年在《执扇仕女》后补的题款中我们也可以窥到他老人家自己的评价:“此是一九四三年在重庆国立艺专课堂为某生所画,四十年后在京得见,因以近作易之。年来眼昏手颤不复能再作此图矣。人生易老,不胜慨叹。一九八五年岁在乙丑春三月,可染题记。”转眼42年就过去了,老人在京得见自己的旧作,除了感叹时光飞逝之外,只面对艺术而言,前后艺术风格和艺术感觉相比较,老人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也许我们永远都不得而知。因为在1985年,我们国家的整个形势和政策,特别是对待艺术的政策,已经和刚刚建国时以及后来的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形势都不一样了。
二、李可染先生晚年的“李家山水”境界很高,却不是更多的得力于传统的书法用笔
笔者有一个偏执的观点,李可染先生在晚年时候的“李家山水”确实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比如《黄海烟霞》,见图八(1962年作,家属藏,68X46.3)是中国画发展和探索中的经典作品之一。分解这件作品的具体构成的时候,笔法上基本上是相对单一的,线条中的内蕴也不能说是上乘,而大量的是墨法的运用,通过色彩的对比,形式构成的对比来达到一定的境界。虽然这件作品的艺术境界很高,但笔者总是觉得和心目中的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画有了距离。这样的距离我想来源于李可染先生对西方美术思想、观念的借鉴,特别是对光和色彩的大量成功的运用,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传统中国画、文人画中对笔法内蕴的锤炼和苛求。如果仅从中国画、美术的角度而言,无疑可染先生是成功的,是为中国画的发展做出过成功探索的大师;但是从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画、文人画的角度而言,总是觉得不够纯粹了。
以前,有人曾对我对李可染先生的书法艺术前期比后期好的观点提出过质疑。我其实对李可染先生的书画艺术给予很高评价,包括认为可染先生书法艺术后期的没有前期的好,也并不是全部否定后期的作品,比如仅指线条的质感而言,无疑可染先生后期的作品是成功的。而且可染先生一流的线条质量影响了很多人,包括在当代独步书坛的上海沃兴华先生,其实受可染先生的影响很大,现在沃先生的很多作品中都可以清晰感受到可染先生的影子。评价可染先生的书法艺术前期的比后期的好,是针对他个体而言,以一个大师的标准而言。如果就是把他后期的作品和当代书坛一些自诩会进入书法史的书家相比,又会是什么效果呢?可能不言自喻。
陈传席先生在论述李可染先生的国画艺术的时候:“李可染的墨法就是墨法,神功迹化,妙造自然,达到了一代高峰。“苦学派”们学李可染苦功易,知其心机难。”在传统意义上的中国书画艺术里,其实墨法和笔法是很难分开的。但陈传席先生之所以在这里说的是墨法,一定有他的理由。如果就指李可染后期的“李家山水”而言,其实真正的高水平的书法笔法、书法用笔是很少的,所以陈传席才会用的是“墨法”,而没有提笔法。陈传席不是说知其心机难吗?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也真是“能过关者自知之”。
之所以用了这么长的篇幅来论述李可染的书画艺术,就想说这样几件事情:
一、从李可染这一个案来看,中国的书画是相辅相成的,在画的境界很高的时候,其书法艺术的境界也很高,反之亦然。也可以推断出,书法或是国画单一方面的成就很高,另一方面很差的情况应该很少。
二、提前得出一个结论,中国画家要想成为大师一级的人物,必须过书法这一关。不过这一关,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不仅仅是就李可染一个人而言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在最早作中国二十世纪画家的书法艺术这一分专题时就有一个初衷,通过大量阅读中国二十世纪国画成就很高画家的书法艺术,发现,凡是能够被公认为国画成就很高的画家,其书法艺术所达到的境界也很高。特别像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等人只就书法艺术而言,拿到书法界来比较都是一流的,可是把一流的书法家的画拿到画家群体里去比较,可能很少、几乎没有能进入一流的可能。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当然也有朋友会说,一个书法家的画如果是一流的人们就自然把他当作画家了,因为画家的地位比书法家的地位高啊,我承认是这样的。这就更说明问题了,于是又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对于现在还只搞书法艺术的人而言,最好书画同步进行,可以事半功倍。
三、有了前面的结论和认识,我们在评价一个当代国画家创作的时候,假如你还不是很懂画的话,仅看其题款就知其大概处在一个什么境界层次上,上错下错不会差太多。当然,前提是你必须对书法艺术有很高的鉴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