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欣赏中国画的时候,常听人说到“匠气”、“俗气”等语汇,这属于雅与俗的理论。在古画论里如清代邹一桂《小山画谱》中,有“画忌六气”的说法。六气是哪六气呢?

二曰匠气 也叫市井气,无笔法墨法,虽工细而无力无韵,如工艺品中的画面非常甜俗。
三曰火气 也叫霸悍气,用笔剑拔弩张,似乎苍老,习气纵横,着色艳丽。
四曰草气 就是草率气,急躁求成,油滑草率,笔墨漂浮,粗而不雅。
五曰闺阁气 即线条软弱,骨力全无,如妇女描花。
六曰蹴黑气 即污胀气,不知理法,无知妄作,远近不分,层次不明。
总而言之,均为“俗气”。按新的含义,都是从审美条件出发的,犯了六气的,最低限度格调不高。《学画浅说》里说:“笔墨间宁有稚气,毋有滞气;宁有霸气,毋有市气。滞则不生,市则多俗,俗尤不可染。去俗无他法,多读书,则书卷气上升,市俗气下降,学者慎之。”
“俗”同“雅”是相对的。古画论里,反对俗的同时就提倡“雅”。下面先看看有几种雅:
一、高雅 古淡天真,毫无色相
二、典雅 布局有法,行笔有本,有变化而不离规矩
四、和雅 神恬气静,躁妄之气,见之顿消
五、大雅 集前贤各家之长,自成风度

需要说明一下的是,对“俗”字的含义,我们仅指“庸俗”而言,绝不指“世俗”,更不指“通俗”。如果平凡的、常见的事情就是俗气的,那吃饭最俗,是俗不可耐了。但吃饭又大有学问,吃饭中有文化。除了生活的必需、生命的延续的需要,还有许多精神内涵的东西,就看我们怎么从日常生活中来体会。当年所谓的文人画家都不接受齐白石,说他的诗是“薛蟠”体,说他没有文化,没有很深奥的道理。在那个时候那些秀才、举人、老爷,甚至一些教授,都不愿和他坐在一起,说他只是个木匠,木匠哪有文化?这实际上是对艺术的本质不了解。齐白石的画是对生活的自然而然的流露,也是他生活理想的感情升华,他就是把平常的东西说出来,非常口语化,非常民间,非常淳朴的语言。事实证明,现在齐白石已经得到大家普遍的承认,他由过去的平常变成现在的高深,由“俗”变成“雅”了。
唐时王维开创了今天的水墨画,并且最早提出“诗中有画”。他的诗能让人感觉出画意。实际上每一张画,只要是好画,它都有诗。我们常说“画要有意境”,意境就是诗。可以理解成小桥流水,轻歌曼舞,也可以理解成史诗、记事诗。还有许多反映生活多画面的东西,不仅仅是云淡风轻。诗本身就是生活精华,画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为作诗而作诗,为作画而作画,就非常做作,非常勉强。不是让观众自然而然地发现,而是特地搞了一种矫揉造作的形式,为了画里面有诗,没诗也要凑几句,以为这就是雅气,实际上酸得很。什么叫“画中有诗”?本身对生活有精华提炼,本身就是一首诗。如果做人俗不可耐,针尖麦芒,斤斤计较,那还能作什么诗?为要作诗特地做出来的东西叫什么诗?平常生活中也有雅俗之分,关键要有自己的文化认识、时代精神。

其一庙堂气,气势磅礴,落落大方,庄严肃穆者;
其二书卷气,恬淡冲和,清高绝俗者;
其三山林气,出世脱俗、不食人间烟火者。当然,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所有的艺术都是反映当代精神的。每个历史阶段都有自己的代表作品和代表精神。艺术的雅与俗从根本上来讲,要有自己的语言,要有独创性。任何艺术都是对生活精华的提炼,并且能够与众不同。画不同于诗歌,诗歌不同于历史,历史不同于文学,不同的门类有不同的特点,是根据个人的体会创作出来的。如何把前人的成功基础与当今时代社会结合起来,变成自己的东西,最终形成自己的语言,而且这种语言不能平庸,不能千篇一律,不能重复,这时的你,就离“大雅”很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