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在紫禁城中的内廷院落,会发现位于养性殿后方的乐寿堂、颐和轩廊壁上镶嵌着数百块石刻,院中斑驳的日晷伴随着这些石刻历经沧桑。细观石上文字,可以知道这些青黛色的石板正是著名的《敬胜斋法帖》刻石。
《敬胜斋法帖》是清代乾隆皇帝亲旨刊刻的著名丛帖,与同时期所刻的《御制三希堂法帖》《钦定重刻淳化阁帖》《兰亭八柱帖》齐名。这些皇家法帖刻石在二百余年里几经风雨,有的或残或损,有的荡然无存,唯独《敬胜斋法帖》刻石因镶嵌在紫禁城而保存完好,是代表清代皇家刻帖的珍贵文物。
提起《敬胜斋法帖》,不能不先谈谈“敬胜斋”。
敬胜斋是紫禁城中建福宫花园中的著名建筑之一。建福宫花园,俗称西花园,建于乾隆五年(1740),是参考江南园林设计而成。整座花园内建筑大小不一,高低错落,相互之间以游廊相连,并配有奇石异木,所筑景致虚实相和,堪称是紫禁城里的一处胜景。敬胜斋位于建福宫花园西北,是一座面阔九间、进深一间的建筑,屋内饰有郎世宁所绘藤萝天顶画,是乾隆皇帝的书房之一,里面收藏有大量图书、艺术品。乾隆皇帝对这处书房格外钟情,曾以这样的诗句题咏敬胜斋:
君道典谟备,始终惟一钦。丹书爰取义,白室此为箴。常有图书伴,如承师保临。凛乎朽索喻,逸豫敢萌心。
可以看出,乾隆皇帝在治政之余常常在这里思索读书、临帖写字,并从中获得了极大的精神享受。
正因为此,当乾隆皇帝准备将自己的书法勒石刻帖时,便援引祖父康熙皇帝以书房“渊鉴斋”命名《渊鉴斋法帖》之例,将自己的书法作品编辑为《敬胜斋法帖》。
作为皇家刻帖,《敬胜斋法帖》的刻石、传拓工作均在清宫廷内完成,由諴亲王允秘、果亲王弘曕总理。据学者考证,《敬胜斋法帖》的镌刻大体分为初刻、增刻、补刻三个阶段。其中,初刻阶段不晚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
增刻阶段始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当时大臣们建议增加部分新的书法作品,这一提议得到了乾隆皇帝的应允。据《国朝宫史》所载,“(乾隆)皇上各种御书,先曾勒为《敬胜斋法帖》,久已示则书林。乾隆二十五年,内廷诸臣以宸翰日新富有,具词敬恳寿诸丰珉,昭示天下,永为程式。得旨俞允,仍以‘敬胜’标名。诸臣敬谨钩橅编次,凡御书御制诗十册,御书经书及旧人诗文十册,御临诸家名迹二十册,统为四十卷。乾隆二十六年(1761) 勒石”。至此《敬胜斋法帖》堪称完备。
补刻阶段在乾隆三十九年,伴随乐寿堂建成,《敬胜斋法帖》石刻分嵌于乐寿堂、颐和轩廊壁上,于敏中等臣工又依据廊壁面积对需要镶嵌的帖石微加损益,形成了流传至今的石刻规模。其景象,正如乾隆咏乐寿堂诗中所说“两廊排石搨,惭愧岂称书”。
全帖刻成后,乾隆皇帝曾令内府造办处椎拓过为数不多的全帖,供坤宁宫、漱芳斋、养心殿、敬胜斋、乐寿堂等殿阁陈设,民间鲜有流传。今日保存下来的《敬胜斋法帖》全帙凡四十卷,按内容分类排列,其中卷一至卷四为御制文,卷五至卷十二为乾隆御制诗,卷十三至卷二十为乾隆手书经书及古人诗文,卷二十一至卷四十为乾隆临摹古人书法之作。
《敬胜斋法帖》当时传拓不多,流传十分稀少。据资料显示,在全国范围内也仅故宫博物院保存了六部,民间只有零星残卷流传。中国书店有幸保存有一部完整的《敬胜斋法帖》。这部法帖保存极好,经折装,以罕见的明黄锦绣装帧,随手打开一册,帖中墨色黝亮、微泛紫光,是典型的乌金亮墨拓本。细观此部《敬胜斋法帖》,其装帧与故宫博物院所藏不同。故宫所藏或为木夹板装帧,或为蓝布纸板装帧,而中国书店所藏从函套到每册夹板,均以清代皇室锦绣装饰,是目前国内唯一一部用清代宫廷黄锦装帧的《敬胜斋法帖》。
如此出众的《敬胜斋法帖》同样有着精彩的制作工艺。据文献记载,此类清宫廷刻帖从选石至传拓都是由内廷督办, 各道工序精益求精。至于石刻碑帖能否传神,则与镌刻、传拓技艺、材料密不可分。
具体来说,在雕刻、拓印《敬胜斋法帖》之前,清宫廷已经镌刻过《三希堂法帖》,因此《敬胜斋法帖》的摹勒、刻石同样细微精妙,完好地再现了书法墨迹的神韵。
除此之外,传拓之法对展现刻帖书法精神也极为重要, 技艺精湛的拓工往往能将石刻文字传拓得惟妙惟肖。传拓之法产生很早,据敦煌藏经洞中发现的欧阳询《化度寺邕禅师舍利塔铭》、唐太宗《温泉铭》等唐拓本实物,可以看出唐代即有技术成熟的传拓技艺,并在随后的历史中不断创新、发展。《敬胜斋法帖》采用的“乌金亮墨拓法”是一种对技艺、材料要求非常高的传拓方法,每拓一次用墨量也大,成本很高, 即使是清内府传拓,也只是帖石初刻成时才用“乌金亮墨拓法” 来拓印。例如镌刻时间比《敬胜斋法帖》稍早的《三希堂法帖》,只有初拓本为乌金亮墨拓本,当时仅拓数十部专供殿阁陈列及赏赐大臣,之后再拓时便只用淡墨擦拓。
最后是材料,好的拓本在传拓时离不开好的纸、墨。清代内府印书、拓帖,因财力颇丰,往往采用最好的纸、墨。据现在流传的实物看,《敬胜斋法帖》所用拓纸质地细腻,洁白如雪,很有可能是用当时最好的开化纸所拓。关于开化纸,著名藏书家周叔弢在他收藏的《温飞卿诗集笺注》题跋中写到:
“开化纸”之名始于明代。明初江西曾设官局造上等纸供御用,其中有“小开化”较薄、“白榜纸”较厚等名目。陆容《菽园杂记》称衢之常山开化人以造纸为业,“开化纸” 或以产地得名,他省沿用之。清初内府刻书多用“开化纸” 模印,雍正、乾隆两朝尤精美,纸薄而坚,色莹白,细腻腴润,有抚不留手之感,民间精本亦时用之。嘉道以后质渐差,流通渐稀,至于绝迹。
开化纸这种薄而韧性强的特点,使得它在平滑的帖石上传拓能得到很好的效果,很受乾隆皇帝喜爱。
清代宫廷用墨则更为讲究,均采用御墨。清代御墨制作始于康熙,至乾隆时发展到顶峰。现存资料表明,制作御墨要先将上等桐油燃烧后,于采烟通道内收取最轻最细的顶烟,再和以紫草、生漆、广胶、白檀香、猪胆、冰片、麝香等名贵材料,捶捣千余次,最后放入制墨模具压成,往往一百斤原材料方制成数两墨。乾隆皇帝为追求御墨坚而能润、黝而有光的效果,更曾谕令造办处在制墨过程中添加明代碎墨以提高御墨质量。
有了如此良纸佳墨,内府拓工在运技时更加运用自如,最终创作出像《敬胜斋法帖》这样登峰造极的艺术品。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乾隆皇帝对《敬胜斋法帖》非常重视,这也与他极为偏爱儒家传统文化密不可分。在清朝历代皇帝中,他不仅文化修养及造诣颇深,而且对书法的嗜好更是超过祖、父。他在位期间,大力搜求历代书法名帖,藏帖、临帖、刻帖,成为其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波及黎庶,有力地推动了清代刻帖活动的发展。
他的书法以赵孟丰圆肥润为基调,楷书中常有行书笔意,并杂糅二王草书之韵,点画圆润、行笔婉转流畅,虽略显骨力不足,但在有清一代帝王之中,还是显示出其书法成就。今日,人们对乾隆书法逐步加以认可,这不仅体现在拍卖会上乾隆书法作品价格上扬,而且各类题名也出现从乾隆书法中集字的例子。可惜平时所能见到的乾隆皇帝书法,或是附于书画首尾的题跋,或是高悬庙堂的榜书,不仅有管窥的遗憾,而且书体较单一。《敬胜斋法帖》则弥补了这个缺憾,其所收乾隆诸御笔之作,皆为自认为最为得意之笔,且书体多变,集中体现出乾隆特有的书法风格,将他对书法美学的理解与实践涵盖于其中,其珍贵的文化与艺术价值不言而喻。
最后,鉴于《敬胜斋法帖》流传稀少,众多帖学著作未能收录其具体帖目,为便于读者能更好的了解这部法帖,将其帖目附录于后。
《敬胜斋法帖》帖目:
第一册 为君难跋 宫殿四铭 汉光武论 读唐太宗集
第二册 三希堂记 麦庄桥记 永安寺古井记 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记 玉泉山竹垆山房记 玉杯记
第三册 宝月楼记
第四册 夜亮木赋 哨鹿赋 后哨鹿赋 南苑双柳树赋 叹夷齐松赋
第五册 觉生寺大钟歌 题元人君子林歌 昔昔盐二十首
第六册 登兴安大岭歌 拟古诗二十首 和江文通杂拟诗三十首
第七册 习字诗 拟古诗三十首 玉如意诗
第八册 南巡七律三十四首
第九册 南巡七律三十一首
第十册 南巡七律三十四首
第十一册 南巡七律二十九首
第十二册 舟行杂兴诗三十首 咏侧理纸诗 大宛马歌 己卯填仓日灯词 御园雪泛四首 雨后御园闲泛三首 哨鹿四章 上巳西苑凯宴诗 赋得和阗玉六韵
第十三册 复卦
第十四册 豳风七月篇 无逸
第十五册 洪范皇极 圣经
第十六册 张载东铭 张载西铭 刘禹锡陋室铭
第十七册 柳宗元梓人传 魏徵十思疏 陆机演连珠 仲长统乐志论
第十八册 千字文 节录蔡襄荔枝谱 张蕴古大宝箴
第十九册 王延寿鲁灵光殿赋 木华海赋 谢惠连雪赋
第二十册 李白梦游天姥吟 王维桃源行 杜甫观曹将军画马图诗 苏轼烟江叠嶂图诗 范成大腊月村田乐府
第二十一册 锺繇力命帖 锺繇荐季直表 王氏三帖 王羲之黄庭经 王羲之乐毅论 王羲之东方朔像赞 王羲之兰亭帖 圣教序 怀仁集王羲之书孙绰兰亭诗后序
第二十二册 王羲之书四十三种
第二十三册 王献之十三行 王献之书三种 淳化阁帖二十四种 隋人书史岑出师颂 虞世南尺牍
第二十四册 褚遂良书枯树赋 褚遂良尺牍 陆柬之书兰亭诗 孙过庭书谱 颜真卿裴将军诗 颜真卿麻姑仙坛记
第二十五册 颜真卿自书告身 颜真卿书五种 柳公权尺牍 杨凝式韭花帖 蔡襄诗帖 临蔡襄 蔡襄入春帖 蔡襄荔枝谱
第二十六册 苏轼天禧颂 苏轼天庆观乳泉赋 苏轼滟滪堆赋
第二十七册 苏轼制草 苏轼题李伯时黄庭内景写真赞 苏轼石恪画维摩赞 苏轼次韵王晋卿送梅花诗 苏轼题画诗 苏轼集归去来辞诗 苏轼孙莘老墨妙亭诗 苏轼春帖子词
第二十八册 苏轼妙高台诗 苏轼书钱侯不愿仕斋词 苏轼杂著 苏轼尺牍 苏轼若庐总管尺牍
第二十九册 黄庭坚书刘明仲墨竹赋 黄庭坚松风阁诗 黄庭坚送夏君玉赴零陵主簿诗
第三十册 黄庭坚呈孙莘老诗 黄庭坚山预帖 黄庭坚书跋 米芾方园庵记 米芾西园雅集图记 米芾天马赋 米芾文殊偈 米芾苕溪诗
第三十一册 米芾萧闲堂诗帖 米芾岘山诗 米芾送王涣之彦舟诗 米芾巨然海野图诗 米芾庆云帖 米芾观江帖 米芾题林逋诗帖
第三十二册 米芾书跋 米芾尺牍
第三十三册 吴琚尺牍 赵孟书洪范 赵孟书归田赋 赵孟书洛神赋
第三十四册 赵孟真草急就章
第三十五册 赵孟节书归去来辞 赵孟书陶潜饮酒诗 赵孟天冠山诗 俞和前有尊酒行
第三十六册 王宠书前后出师表
第三十七册 董其昌书孝经 董其昌书千字文
第三十八册 董其昌临淳化阁帖十三种 董其昌临虞世南破邪论序 董其昌临颜真卿送刘太冲序 董其昌临杨凝式大仙帖
第三十九册 董其昌书栖真志 董其昌书晋唐诗
第四十册 董其昌橅兰亭诗 董其昌赠尹惺麓诗 董其昌游畸墅诗 董其昌书过始宁墅诗 董其昌书古柏行 董其昌书丛竹歌 董其昌书绝句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