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8年,朱元璋推翻元蒙统治,建立了明王朝。此后政局大定,经济逐步发展,包括书法在内的文化艺术也呈现出新的气象。
明代书法艺术的演进大致可分三个时期。
明代立国之初,朱明王朝在思想上大力推行儒学,论书者多推崇中和平正的书风。其书法创作则承接元代余绪,受赵孟頫影响很大,具有创造性的书家很少。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征召天下善书尸火进京缮写官方诏制、文书等,并授予官职。由于其书法有着统一的要求和体格,很快便形成一种官方书体流行于世,人称“台阁体”。“台阁体”书家重学书功力,讲究工稳平正,但大都缺乏个性。
明代中期书坛“台阁体”仍广为流行,书作妍媚有余,生气不足。不过随着苏州、杭州、扬州等江南城市逐渐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和文人书家的荟萃之地,吴中(今苏州)地区形成了一个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历史上都颇有影响的“吴门书派”。吴门斗古派的成员多是亲友或师生,彼此习染,上下传承,形成了共同的审美价值取向,且又各自成家。他们重学识,讲清雅,在书作中讲究形式美和抒发个人情怀。明中期的书坛为之一亮。
明代后期书法主要向继承传统和变革求新两个方向发展。以继承传统为主的书风,其代表除台阁体书家外,还有一批以董其昌为首、继续和发展了吴门书派规整一路的书家。力图变革求新的书风,则以张瑞图、黄道周、倪元路等“晚明狂放派”为领军,他们延续并弘扬了吴门书派豪放一路,追求书法面目的个人风格。这种在书艺上的标新立异,正好些迎合了明未知识分子追求思想解放的社会思潮。
明前期书法
所谓“明前期”是指人气明代建国(1368)到成化(1465~1488)年间,其代表书家有“三宋”、“二沈”和解缙。“三宋”即是宋克,宋璲和宋广。宋璲擅长篆,楷、草书,尤以小篆最工。宋广擅草书,师法张旭、怀素。“三宋”中对绝就最大的是宋克,他小楷学钟繇,行、草法二王,章草师皇象、索靖,尤以章草影响最大。“二沈”即沈度和沈粲。二人分别擅长楷书与行书。沈度最受明成祖宠爱,是这一时期形成的“台阁体”代表。而解缙则是位能突破“台阁体”时风、独具个性的书家。其书小楷精妙,行、草俱佳,狂草亦名重一时。
宋克(1327~1387) 字仲温,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官至凤翔同知。宋克擅小楷、行草,章草成就最高。元末明初,书坛为赵孟頫书风所笼罩,宋克另辟一路,力攻章草,其书取法皇象、索靖,俊逸而古朴,展示出一种新的书体风貌。宋克还将章草生与今草融合,使草书面目为之一变。其小楷也十分精秒。代表书迹有《七言绝句》、《急就章》等。
台阁体 台阁,本为尚书之别称。明初上层官僚中形成的一种典雅工丽、粉饰太平、颂扬统治者的文风,称为“台阁体”。
与此相联系的是,朝廷各官像机构中流行的一种实用性的楷书书体,它讲求方正、光洁、乌黑、齐整,也被称为“台阁体”。明初沈度的楷书清秀婉丽,雍容华贵,朝廷中凡有重要公文,必命度书。其书风即为“台阁体“之典型。
明中期书法
所谓“明中期”是指从弘治元年(1488)到隆庆(1567~1573)这一时期。“台阁体”书法仍然是广为流行的实用性书体,书家学晋唐,学赵孟頫等仍是主流。值得注意的是,在江南吴中(今苏州地区)出现了以祝允明、文征明、王宠、沈周、唐寅、吴宽等为代表的吴门书家,有人称之为“吴门书派”。吴门书派的书法既非唐宋面目,又与“台阁体”有别,使明代中期书坛呈现出一片别样的风景。其中尤以祝允明、文征明的成就最高、影响最大。在吴门书派之外其他书法家亦有特色。如松江张弼以草书闻名,茶陵李东阳精篆、隶,并自成一家。
吴门书派 吴门是苏南大都会苏州之别称,也称“吴郡”、“三吴”等。吴门书派成员多为信奉儒家思想而又未仕或免官、辞官的文人,他们儒雅风流,诗、文、书、画兼擅,有较全面的文化修养。沈周、吴宽、李应祯、徐有贞等人倡导古法,超越元人而上追晋唐,成为吴门书的发端。“吴门书派”重视传统,由学赵而上溯魏晋,形成雅正清新的书风,对后世影响很大。在祝允明、文征明等人的大力倡导及影响下,吴门书达到高潮。其后期传至文彭、文嘉、周天球等人.却不能应时而变,抱残守缺,终为时代所弃。“吴门书派”亦由此衰落。
祝允明(1460~1526) 字希哲,号枝山,长洲(今江苏吴县)人。生于书香世家,资禀聪颖,才思敏捷,为吴中四才子之一。其仕途坎坷,后官至应天府通判。擅书,楷书、行书均笔致生动,富有特色。其草书格调雄奇,气势奔放,用笔中锋间用侧锋,用墨浓淡富于变化,章法布局纵横交错,开创了草书的新体势、新面貌。传世书迹有《杜甫诗轴》、《前后赤壁赋》、《棱陵山馆诗稿》、《春日醉卧等诗卷》、《关公庙碑》等。
文征明(1470~1559)初名璧,后名征明,字征仲,别号衡山。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幼不慧,但勤奋学文习书作画,终成就非凡。26岁始参加乡试,直至53岁,10次应考,均未及第。幸由巡抚李充嗣推荐,到京城做翰林院侍诏。但很快厌倦仕途生活,随即回乡精研书画,主盟吴中书坛数十年。其书擅长真、行、草、篆、隶诸体,以小楷、行书成就最高。篆书师李阳冰,隶书法钟繇,草书学怀素。小楷法王羲之,温纯精绝,圆劲古淡。行书受苏轼、智永、赵孟頫影响,后刻意学《圣教序》,笔法严谨,遒劲姿媚,气韵浑穆。传世书迹有《草书七言诗卷》、《后赤壁赋》等。
王宠(1494~1533) 字履仁、履吉,号雅宜山人,长洲(今江苏吴县)人。明代文学家、书法家。早年屡试不第,后以邑诸生贡太学,在南京国子监当一名太学生。其书初学虞世南,后上溯魏晋,取法王献之,笔调拙中透雅,自成面目。其小楷结体疏朗,点画含蓄。行草学献之、智永,又出以己意,神韵超逸。只可惜因中年早逝,未能有更大成就。传世书作有《五言律诗》、《张华励志诗》、《送陈子龄会试诗》等。
明后期书法
所谓“明后期”是指从万历时代(1573)以后直到明末(1644)。其书坛可谓百舸争流,不拘一格。在众多书家中,徐渭的书作尤显得狂纵恣肆,个性鲜明。所谓“晚明四大书家”,指的是邢侗、张瑞图、米万钟和董其昌。但实际上这四个人的书作除了追晋尚韵、法宋尚意、各有新的艺术风格而有别于于“台阁”书家外,并没有什么共同之处。四人当中成就最突出的是董其昌,他继承二王又立宗于开派,书法自成面目。而由于书风的狂放与怪异,后人又将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王铎等人一起,归入了“晚明狂放派”。
徐渭(1521~1593) 明代后期著名文学家、画家、书法家。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山阴布衣等,人称“徐文长”。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天资聪颖,20岁中秀才,后多次应乡试,均落榜。做过浙闽军务总督胡宗宪的幕僚,晚年穷困潦倒。病归故里。曾自云:“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徐渭最擅狂草,其书点画狼籍,笔墨恣纵,气势磅礴。初师米、黄,继法索靖与张旭,但后来已难从其字迹中辨出学书渊源。传世书作有《夜雨剪春韭诗轴》、《七言律诗》、《杂诗》等。
董其昌(1555~1636) 字玄宰,号香光、思白,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万历十七年举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兼侍读学士。由于当时宦官魏忠贤专权,党祸酷烈,故托病告归。赠太子太傅。死后谥“文敏”。董其昌才华横溢,诗文书画兼擅,长于金石,善于鉴别。早年学时人书体,后师法颜真卿、虞世南、钟繇、王羲之。其创作追求一种古雅、自然、平淡、萧散的境界,字间、行间琉朗,秀逸空灵。董氏将自己比之赵孟頫,认为赵书“作意”而自书率意,赵书“熟”而自书“生”。曾自作诗曰“赵书因熟得俗态,吾书因生得秀色”,可见他对自己的书法是颇为自负的。清初康熙酷爱其书,大加提倡,形成了清代书坛的学董热潮。其传世书作有《晁文公语》、《乐毅论》、《苏轼重九词》、《王维五言绝句》、《储光羲五言诗》等。
晚明狂放派
自明代中期开始,思想文化和艺木领域出现了追求个性、离经叛道的思潮。在书法方面,一部分书家推崇明中期以来徐渭、祝允明等的奔放书风,作书时自由挥洒,纵笔取势,形成狂放不羁、怪伟奇杰的特征。特别是一些草书书迹,点画纵横奔突,结体恣意缠绕,章法欹侧跌宕,与匀停工雅的书风形成鲜明对比。后人将这些书家称之为“晚明狂放派”,代表者为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王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