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传统文化的昵称

诗,是中国古代文艺文学的总称。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可见诗是文化人读书人的基本生活技能。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指出:“诗,志也”,强调了诗是表达内心世界的所思所想,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中国诗,往往和文相提并论,称之为“诗文”。很多与诗相关的词,比如诗兴,诗意,诗境,诗情,诗韵,诗仙,诗圣,诗神,都是赞美、赞颂、褒扬的好意。从中可见“诗”是高尚圣洁的字眼。

最早的文学作品《诗经》,同时又是历史作品、哲学作品,这不仅仅是一部诗歌作品,历史上很多的经典篇章都采用诗的形式表述,比如《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虽不是诗,但也有着诗的形式和音韵的美。《道德经》、《庄子》虽是哲学作品,但也可以作为诗歌作品来读,从诗意、诗境去看,古代所有的优秀的经典作品都不愧于“诗”这个字眼。都是杰出的、伟大的,这不仅在于思想深刻,也在于其形式的美,意义的美,有着诗意的美和诗境的美。甚至是我们日常的顺口溜、打油诗也是以押韵的形式出现,都有诗的意味。大户人家门口常常写上这样的对联:“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诗与书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即文化人的基本功课,基本技艺,基本修养。有教养、有身份、有声望的家族和个人的象征与标志。诗便成为了中国及中国传统文化的雅号和昵称。

五四运动以后,诗在生活中逐渐落寞,人们总感觉吟诗作赋平平仄仄与社会是脱节的,是旧形式,旧玩意儿,新诗经过一百年的发展,尽管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也慢慢成为了一种“象牙塔”的文学形式。对于社会大众来说,新诗是难以理解的怪物,既不押韵又朦胧难懂,难以得到大家的关注,传统的格律诗渐渐远去,我们丧失了这种欣赏和创作的基本技能。

今天就是这样的一种情形,但是“诗”这门艺术并没有绝,不管是格律诗还是现代诗,都有许多很优秀很杰出很伟大的作品。对于学习书画的我们来说对这些伟大的诗歌作品不应该感到陌生,而要去熟悉,不仅仅要去熟悉它,还要去学习它。要努力加强这方面的修养,要自己尝试着推敲着写出格律诗或者是现代诗。为什么要这么讲?有一个诗人说的好“诗在今天生活,虽然看起来很无用,也许不能改变我们的处境,但是诗能改变我们的心境,因为在诗歌世界里边我们会发现自我的内心和世界真处的秘密,诗歌在今天对理想生活得想像,对现实世界的缺陷的否定”。诗歌是关系到文化人灵魂世界的。大家学习书画艺术,也算文化人,如果找不到表达情感的突破点,可以用诗歌来诉说内心世界。或者说,诗歌文学的体验可以使你的书画增加新的含量和更重要的成分。

2

书,汉字和诗文的艺术

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礼:礼节,德育。乐:音乐。射:射箭技术,锻链体格,品格修养。御:驾驭马车的技术。数:算法,数学。那书什么?书不仅书写技艺,更重要正确理解使用汉字的学问。

传统文化当中书画是不分的,书画同源。 但在八千年前的刻符是书是画难以解读,而且随着新出土考古,历史也将不断向前推进,基于这一点闻一多提出“异源同流”,我比较认可,指的是书画的用途意义不同,而是在长期发展中,相互拉拢,分别逐步的走上高级,怎么走上高级?就是书画变成文人心性的艺术,比如画在魏晋跟之前多为宗教题材,多在庄严的场合,从魏晋之后画和画家的内心逐渐结合。唐代王维“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这诗是什么?便是画的灵魂。而且书法在魏晋也成文人内心世界情感的表达,二王书法也正是魏晋风度的情感表达,就这样书画在发展中不断拉拢。魏晋开始了文人书法,唐宋完成了文人画蜕变过程,在这整个过程中诗文对书画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画如何要变成文人画? 这跟书法和诗的加盟分不开,题跋成为文人画重要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文人唱和,见境作画,欣赏传看,吟诗作跋,题跋越来越多,印章越来越多。如果除去题跋和印章,中国画便没有了它应有的分量,甚至不能成为严格的中国画。

3

诗书画印一体呈现

文人艺术作为高级的综合的艺术,古人讲“四绝”,潘天寿讲“四通”。苏轼讲:“诗画本一律” 。钱钟书曾说过“中国传统诗画批评标注不同的,相当南宗画风的诗如果是拿到诗里,未必是最高级的,未必是最正宗的,但是相当于神韵派的诗拿到画里,一定是高品高境界的”。这说明诗的格调境界是更高的,诗推崇的性灵神韵为高标准为高境界,而书画的追求的正是神韵性灵,而不是外在的表现形式。性灵和神韵是什么样的?那就是诗的境界。印,方寸之间,反映大千,好的印章,讲的也正是诗的境界。

诗书画印作为一体的文人艺术,顺序不能颠倒,是有序的 ,诗书画印,诗是统领的,是灵魂。有诗意的书画印章一定是高级的。叶浅予说:“诗书画印是不可分的,都是文人的基本修养,但这四者之间不是简单的加法关系,而是乘法。” 诗性是会让作品的格调翻倍的,这种例子有很多,古代王羲之、孙过庭、李白、杜牧、苏轼、赵孟頫,徐渭、金农……尽管他们没有诗集留下来,但从他们的书画作品中来看,他们都是会写诗的,更能作文,诗文的修养他们是很精绝的。近现代康有为、于右任、吴昌硕、沈尹默,林散之、启功、王学仲……他们诗文都是非常好的,林散之一生写了三千多首诗,作为一个大书法家,当代“草圣”,他为自己写了墓碑“诗人林散之之墓”。沈尹默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干将,写过很多的现代诗。王学仲是画家、书法家,他写过很多格律诗,也写现代诗,其中一首是写井上有一的,写的非常好。他们的内心都是有诗性的,诗书画印一体的文人艺术,诗是统领,是灵魂。

4

书法,超越行迹的诗意

“欲书先散怀抱”。书就是“达其性情,形其哀乐”。评价书法也往往用这些哎:“神采”、“性情”、“风韵”、“风采”。明代人评论诗喜欢用“神韵”和“性灵”,这两个词同样可以来评价书法和画的境界,王国维讲境界,境界也是诗性的,袁枚《随园诗话》里借用了两个人的说法:“浦柳愚山长云:‘诗生于心,而成于手;然以心运手则可,以手代心则不可。今天描诗者,东拉西扯,都从故纸堆来,不从性情流出,是以手代心也’。吴西林处士云:‘诗以意为主人,以词为奴婢。若意少词多,便是主弱奴强,呼唤不去矣。’二说皆妙”。这两个比喻很形象,如果拿来评价书画艺术也非常切合,书画笔墨也是从心里来,用手来完成,以心运手则可,以手代心则不可。画便是以意为主人,以笔墨为奴婢。如果只有技术,而没有自我的性情心境,便呼唤不去矣。

作者简介:于明诠,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山东省高校重点学科首席专家,1980年开始写诗,偶有发表,出版诗集《单衣试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