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书法”是王镛先生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2005年的这个访谈中,王镛先生对“艺术书法”的含义、主张、立场进行了具体阐述,非常值得一读!
“尚艺书院”的名字即源于“艺术书法”这一概念。
以艺术的立场审视书法
——就“2005·全国中青年名家百人艺术书法展“访王镛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福建省晋江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05·全国中青年名家百人艺术书法展”日前已正式启动。《书法杂志》编辑就这次展览所提出的“艺术书法”这一概念和这次活动的前期准备工作情况采访了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书法院院长王镛。下面是这次采访的具体内容。
问: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福建省晋江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05·全国中青年名家百人艺术书法展”已经正式启动了,在展名中提出了“艺术书法”这个概念:记得您第一次提出这一说法是在2004年的“北京·湖南艺术书法展”上,并引起了很大反响,您提出“艺术书法”一定是有感而发,能谈谈您是如何思考这个问题的?
答:是的,在上次“北京·湖南艺术书法展”上,我提出了“艺术书法”的概念,我当时说,以往都说“书法艺术”,现在提出“艺术书法”绝不是文字游戏。
艺术的概念明显比书法大得多,而“书法艺术”这个词组颠倒了从属关系,忽视了书法的艺术属性,容易被误解为“书法技艺”。而“艺术书法”强调的则是书法的艺术本质,有别于“实用书法”。在今天,我认为这个提法有着特别的意义。
由于书法的实用性与艺术性自古以来就纠缠不清,因此才有了20世纪50年代有关领导拒绝承认书法是一门艺术,才有了长久以来艺术院校无书法专业的事实。到今天上述情况虽有改观,但书法真正成为艺术大家庭的一员,书法被承认为一门艺术学科,是去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宣告成立中国书法院才刚刚开始的。这之前中国艺术研究院下属12个艺术研究机构,连曲艺研究所都很早就设立了,惟独没有书法。
怪谁呢?怪我们自己。
我们书坛的一些人物,常常从自己的“出身”或一点“优势”出发,对书法的本质随意解释,无意中否定书法的艺术性。其表现为:首先不是站在艺术的立场上审视、创作和评价书法作品。
常见的是站在“文学的”立场来观照书法。典型的“理论”是要当书法家,先要当文学家、诗人。引申下来是,要写自己的文学作品,照着这个理论发展下去,就是书法的视觉形式风格,要服从文字内容的情感,比如文字内容是“豪情满怀”一类,书法也要雄强狂放等。典型的古代杰作据说是颜真卿的《祭侄稿》,许多理论家从中看出了悲愤之状。颜真卿肯定也有七情六欲,难道他会写出13种不同的书法风格?持此种观念的人,显然是把书法沦为文学的附庸。怪不得许多地方的书法专业是从文学专业中诞生出来的。
再有就是站在“文字学”的立场来评判书法,典型的理论是“文字决定论”,常见的现象是不看艺术,先挑错字,错字问题本来很复杂,几千年的文字史、地域、书体演变……谁也不能说只用《中华字典》来评判,而且谁也不敢说已经掌握了所有汉字的变数。当然,明显的“白字”不在此例。这种评判标准也在无意中伤害了对艺术本质的探求。
更严重的是,至今众多的理论家是站在“技术”的立场来审视书法的。典型的观念是,技术在书法中是第一位的,是最重要的因素。“技术第一”论者,肯定把技术的标准定位在前人已经确立的技术规范之上,而绝对不敢以发展的眼光来建立新的技术模式,其结果就是一味模仿。
还有其他将书法“非艺术”的观点,不一一例举了。
可见“艺术书法”观念的确立,是十分紧迫的。
艺术书法以审美为目的,与实用无关。与其他学问有间接关系。
艺术书法,就是要站在艺术的立场上来审视书法,就是要以艺术第一的理念来判断书法作品,就是要以艺术创作的普遍规律来创作书法。接下来我要声明的是,以上谈到的文学、文字学、史学、哲学……以及技巧工夫,不是可有可无,当然是越多越好。但是,作为艺术的书法,艺术修养才是第一重要的!才是与书法有直接关系的!
艺术修养是从事一切艺术创作的第一基本功,艺术修养包括对古今艺术史论的了解与判折,艺术的审美及评价能力,艺术形式的感知能力和构成能力,艺术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艺术的想像能力,技巧的把握能力和突破能力……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所以“艺术书法”最为关注的是创造力。继承、借鉴、模仿都是手段,而惟有创造能达到发展书法的目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就显得更为重要。
作品的风格、个性都与创造力息息相关。创造不是凭空而来的,它要植根于传统。创造性,不仅表现在开拓新的审美图式上,还要表现在作品的完整性和较高的技术质量上。
创造过程难免失误,但远比固守成法,模仿前人更有价值。这就是我们倡导的“艺术书法”。
问:王先生,“2005·全国中青年名家百人书法展”是中国书法院成立后的首次重要展事,作为中国书法院的院长,您一定为此花费了很多精力。能具体谈谈这次活动的缘起、具体的操作过程和希望达到的目的吗?
答:这个展事,的确是中国书法院成立后第一个重要活动。这个题目是书法院众位同仁拟议的众多选题中的一个。之所以把作者限定在“中青年”这个阶段,是有充分考虑的。事实上,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书坛的创造中坚就是中青年群体。不仿回顾一下,新时期以来的书法发展史,如果没有八次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将会在书法创作上大失颜色。说实话,其他各类“国展”,如果你略加统计,便会发现,其创作主体,其实也是这批中青年作者。
有些人总有一种想当然的看法:中青年传统功力不够。其实,功夫够不够与年龄并非成正比,只要路子对,中青年时期就可以解决功夫问题。近日见到启功先生34岁的一张画作,上面的题字比晚年不差。王羲之30多岁时也了不得了。如果有可以查阅一下20世纪80年代河南举办的《国际临书大展作品集》,那时老中青都参加了,你可以发现中青年一代对传统的理解,对技巧的把握,工夫最深。
而今,我们遗憾地看到:“中青展”消失了。于是,我们有了举办这个展事的愿望。
我们先搞一个百人的提名邀请展,意在对中青年的书法创作活动有一个回顾总结;再者就是青年书法创作骨干阵容有一个检阅,为今后交流提供一个新的平台和新的起点。
问:在此之前,“流行书风”展已成功举办三届,“流行书风”展的参展作者也大都是中青年。这次的百人展肯定与“流行书风”展有区别。否则,就没有办的必要了。那么,这种区别在哪里?百人后还会以何种方式办下去,也即它的延续性如何?它对“流行书风”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答:其实“流行书风”的宗旨与“艺术书法“的含义最相吻合。“流行书风”提出的“植根传统、立足当代、张扬个性”正是站在艺术的立场上,是符合艺术创作规律的提法。但是,这次百人展还标有“名家”二字,区别正在于此。我们在全国范围认真地遴选了一批有影响力的中青年名家,旨面反映当前中青年的书法实力。今后的中青年展事我们有如下设想:下一次是广泛征稿评选方式,并且过渡到中青年担任评委;然后再次搞提名邀请的百人展,循环往复……逐渐强化创新意识,提高书法的艺术品质。这需要一个过程,相信随念的转化,中青年艺术书法创作将会有一个更大的超越。
问:这次展览得到了福建省晋江市人民政大力支持,每件作品的收藏费也达到了以前没有的800元。这次展览肯定会发生很多费用,如收藏费、展厅费等。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经费是展览的成功保证。那么,这次活动经费的筹措如何?
答:福建省晋江市近年来经济腾飞,其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晋江市人民政府在文化上也极具战略眼光,对这次展览给予大力支持。展览将先后在北京和晋江展出,费用确实很多,包括展厅、装裱、收藏、出版、宣传、通联、运输、会议,等等。资金已经到位,我们想的就是如何把事情办得好上加好。
问:自中国书法院成立以来,书法界的很多人对它寄予很高的期望。除了这次展览活动,中国书法院还准备开展哪些艺术和学术活动?
答:除了这个展事,中国书法院还策划了一些有特色的展事及学术研究活动,目前不便透露。另外,我们还向文化部申报了两项研究课题,争取列入国家的艺术科研研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