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室一几,一笔一墨,一茗一炉香,窗明几净,无愁思杂念,心手俱闲,即使举笔挥毫片刻,却也是一种别样的乐事。任帘外雨潺潺亦或是晓风残月。

640 (4)

然而现实的是,在这个科技如此发达的时代,对于那些快节奏的、日益依赖电脑手机的人来说,这种闲适的心情不再,这种手写汉字的基本能力也慢慢变成了爱好,成为一个书法家也往往会让人侧目。

中国书法已经不再如古代一样是全民参与,而成了社会上少部分人的专擅。书法发展的文化背景逐渐稀薄,人们更多的是怀念与瞻仰古代一个个丰碑一件件旷世杰作。

虽说笔墨当随时代,然“时代所压,不能高古”,很难再创造出有价值的当代风尚。

640 (3)

法国丹纳说:“自然界有它的气候,气候的变化决定这种那种植物的出现。精神方面也有它的气候,它的气候变化决定这种那种艺术的出现。” “琴棋书画诗酒花”,这些中国式的遣怀方式中,书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之一。

例如汉代“善史书”风气大兴,以及各种书体的萌芽与发展,与汉代朝廷文化、文字、教育政策息息相关。又如魏晋南北朝书法的跨度发展,也离不开当时文化环境的影响。正是魏晋分度这一特定的文化氛围,造就了独一无二的“书圣”。

640 (2)

作品的意义,也远远超出了文字本身所带来的审美指向。朝代在发展,也随之在书法的进度上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今天的我们,每一次回想洗尽铅华的古代碑帖,遥想更多的,是那黑白背后的每一个朝代所赋予的绚烂色彩。

“书法在中国也早已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凡是读书人都要讲究书法,所以书法在受教育的人民中受到最广泛时间的一门艺术。”朱光潜先生曾在《中国古代美学简介》中讲到。

于今天而言,书法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代之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人们拿出勇气走以后的路。社会千变万化,不知今夕是何年,快节奏打乱了人们崇古的步伐,而只有那些至诚的人,才会在或得或失的探究中国书法的过程中,感受到由浅薄到厚重,从浮华到深沉。

“写字之法,在手不在笔,在心不在手,在神不在心,神则妙矣。”这话说的透彻。

  在这个快餐文化时代,门外车马之尘了不相关,只与古为法,且静坐,沉密神采,任由纸面渲染。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 李岩岩

文章来自墨友【李岩岩】供稿